媒体眼中的黄浦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09日21:00分类:社会文化

黄浦地处上海核心区域,区内商业繁华、人文荟萃,历来是中外媒体聚焦的热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招商引资、90年代的建设热潮,到本世纪的世博盛会和各类新兴业态,媒体用一篇篇精彩报道记录了黄浦改革开放40年来茁壮成长的点滴瞬间。

一、中央媒体

1.《上海南京路上九十家饮食店有了竞争,生意更加兴隆》

1980年6月26日

新华社  张学全

在上海南京路、西藏中路口的闹市区,九十家饭店、点心店正在竞相改进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发扬各自的特长来吸引顾客,现在每天有十八万人次来就餐,生意显得更加兴隆。

这个繁华区原先有许多店独家经营京、扬、川、粤、闽、清真、素食等十五个帮别的菜肴和点心,生意一直很好。去年秋冬,这里出现了一批新的竞争对手。国际饭店、华侨饭店、新城饭店等七家大饭店,开设了对外营业的小吃部、宴席厅。这些饭店餐厅条件好,品种较齐全,价格也不高,招徕了许多顾客。还有十四家原来只供应居民的街道食堂,也对外营业。这样一来,使原有的饮食店顾客减少,营业额下降。面对新对手,原有的饮食店马上以竞争姿态,做好生意,来提高营业额。

一些店以原有的特色菜为基础,再发展新品种。人民饭店、四川饭店、扬州饭店等十八家,增添了九十四种各地风味的新菜肴,顾客们纷纷前来尝新。

国际饭店对外供应北京烤鸭后,原先卖烤鸭的燕云楼营业受到了影响。燕云楼就改进服务方式,把刚出炉的整鸭端到餐桌边,服务员当场批片、装盆、上席,使顾客吃到了皮脆、肉香的热鸭片。这样,顾客又增多了。

许多店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使价格能低于竞争对手。据三十三家饭店统计,今年已经有一百三十五种菜肴调低了价格。经营杭州菜的知味观,去年一度门庭冷落;在降低了三十七种菜的价格后,每天的营业额从原来的五百元左右上升到一千四百多元。

天津饭店以快速服务取胜。原来他们从开票到上菜,只要十二、三分钟,比同类型中小饭店约快七分钟。现在他们快上加快,缩短到近五分钟,吸引了大批急性子和有急事要办的顾客。五月份,这家店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这九十家饮食店属于黄浦区第二饮食公司。这个公司经理高兴地对记者说:竞争确实很有好处,顾客受益,商店受益,国家也得利。今年头五个月,我们公司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八以上,上交给国家的利润也增加了。

2.《上海市人民广场办起了一家青年合作商店》

1982年3月5日

新华社

在上海人民广场的东侧,由待业青年开办的第一家合作商店,于三月一日开张营业。六十五个营业员当天就接待了一万五千多顾客,全天营业额达一万五千多元。

“人民广场青年商店”占地二百八十平方米,经营一千三百多种中低档商品。既有自制的各式大包、生煎馒头,又有银耳羹、麦乳精等热饮料,既有牙刷、牙膏、肥皂等日用百货,有又衬衫、童装、水表、皮包等街道工厂的产品,还有从十六浦批发来的议价香蕉、桔子等。

这家合作商店是黄浦区广东路街道筹建的,他们从二百多报名的待业青年中选用了一百三十人,经过业务训练,考试后,集资办起这家合作商店。一百三十名青年每人拿出一百元入股,工资采取“活分活值”,每月评定。到目前为止,上海全市街道已开办两千多家合作商店和合作工场,三万多从业人员中,有原待业青年两万多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