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黄浦(6)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09日21:00分类:社会文化

11、《上海推出“黄浦金融创新十条”打造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

2013年7月21日

《人民日报》 曹玲娟

3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昨日在沪正式对外发布《黄浦区关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十大举措》暨“黄浦金融创新十条”,提出将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的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以主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这十条举措主要包括: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支持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等互联网金融落户外滩金融集聚带。支持各类信息技术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和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的融合与嫁接,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资源和平台,改变传统依靠物理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销售的方式。

打造民营金融集聚区。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快产融结合,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公司或其它新型金融机构。积极争取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协助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鼓励通过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和规模。

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与平台;加快外滩金融载体建设;支持外滩金融创新;提升服务金融创新人才的水平;优化多层次金融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提升服务金融创新的行政效能;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机制等。

上海黄浦区代区长彭崧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域的外滩金融集聚带既面临内涵和功能提升的自我要求,又具备了创新突破的客观基础。“近期国内首家获批筹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即将在黄浦正式开业,许多顶尖的民营企业也已在外滩设立了金融控股平台,现在的外滩金融可谓‘明星’和‘民星’云集。”

黄浦金融历史底蕴深厚。作为中国近现代金融的发源地和活化石,黄浦外滩见证了中国金融的潮起潮落,其金融发展历史与金融创新从未中断。据不完全统计,黄浦曾诞生了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一百多个第一,许多金融历史遗迹至今依然由金融机构使用或发挥金融功能。民间金融方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民族资本家、江浙财团的财富传奇不断地在外滩上演,民族金融业支撑起了远东金融中心的半壁江山。

12、《做改革的“食蟹者”提升经济的“含金量”激活创新基因,百年外滩再转型》

2013年12月1日

新华社  姜微、陆文军

这里是远东大都市靓丽的“一扇窗”,也是中国金融业的“起源地”——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外滩,新近迎来全球首个“持照”网络保险公司入驻。以建设中的外滩金融集聚带为载体,坐拥外滩、新天地、豫园等上海地目标黄浦区,积极谋划创新转型,打造“含金量”经济。

金融创新试验区勇立潮头

11月,由商界奇才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连手成立的“三马”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正式进驻黄浦江畔的历史建筑,在历史风貌建筑林立的圆明园路上,萌发着新金融的勃勃生机。

“三马”精挑细选的这条小路,处于上海百年外滩核心区域。在新的时代里,见证了百年金融沧桑的圆明园路,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融化在血脉里的创新基因,将助推百年外滩引领潮头。

今年7月,外滩所在的黄浦区宣布,启动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并提出试验区将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进行创新。

据黄浦区副区长吴成介绍,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主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外滩金融集聚带服务金融创新的功能。

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消息发布短短几个月,社会反响超预期,在全国各主要省市的企业、机构已与黄浦区对接相关合作事宜。

据统计,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政策及细则发布以来,与黄浦区接触的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机构已逾60家,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主动接洽询问政策细节,有20余家企业已明确表达了设立公司参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意向,其中有1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民营金融服务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另有8家企业开始进入工商注册和迁移流程,9家企业基本确认即将启动新设或迁址工作。

这些企业涉及金融控股、互联网支付、P2P网络信贷、云银行、在线金融产品销售、财富管理、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类型,其中有许多新兴的商业模式。

中共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说,要打造外滩新金融高地,将其建设为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建设试验区,就是要吸引更具竞争力、商业模式更创新的金融机构汇聚,“为了鼓励创新,我们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外滩’字样,这是重大的创新突破。”高端引领:总部经济汇聚浦江含金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而寸土寸金的黄浦区,更是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提升“含金量”的核心战略。

拥有淮海路、豫园、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等城市地目标上海黄浦区,吸引的不止是海内外游客,更有116家总部型企业入驻,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39家。

随着外滩的进一步开发,黄浦区计划3年内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总部型企业40家,到2015年总部型企业总数超过150家。

黄浦区区长彭崧介绍说,作为中国历史上金融、商贸、航运业的发源地,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新天地在全球都有影响,黄浦区近年吸引了不少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及行业龙头企业,它们在这里集聚。

据统计,黄浦区的总部型企业2012年度税收占全区总税收近40%,集中于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航运物流六大产业领域。其中,投资型总部36家占31%,管理型总部27家占23%;外资企业71家占61%,内资企业45家占39%。

在一些领域,黄浦聚集的总部经济堪称世界级水平。在航运领域,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物流企业中有12家“总部”落户黄浦;在金融服务领域,除了“三马”公司,美国新桥资本旗下的恒信租赁、日本瑞穗金融集团旗下芙蓉租赁等新金融巨头已在黄浦生根。

彭崧透露,未来制定优先满足总部型企业需要的相关激励办法,“做到‘四个一’:即通过出让一块地吸引一个总部,通过推出一个优质商业网点吸引一个总部,通过盘活一幢老大楼吸引一个总部,通过推出一栋老洋房吸引一个总部,加快优质资源向总部企业的集聚。”激活创新基因,百年外滩迎来新生上海黄浦,面积20平方公里,工作人口超过200万,是上海的窗口和名片,也是上海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而百年外滩,见证着上海这座远东名城的发轫、兴起和辉煌。初步统计,中国现代金融业超过100项创新在外滩诞生,包括证券、保险、钱庄、现代银行、外资银行等。

“创新,永远是外滩的基因,敢于创新带来活力,敢于迎接世界潮流,就容易得风气之先,”周伟说,中国最早的电灯、最早的电话是在外滩引入。“现在,站在外滩边上,听着浦江潮声,更要将创新精髓发挥出来,走向世界经济潮头。”周伟说,外滩不仅有着创新因子,更代表着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先听到市场脉搏的地方。运用市场的力量,加上政府的引导,内在动力与市场需求结合,改革就有曙光,打造新金融、发展民营金融、互联网金融,做一个改革的“食蟹者”就有了底气。

随着改革的推进,百年外滩的物理空间在有机延伸,代表历史积淀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往南,总面积1.6平方公里的南外滩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将为外滩金融集聚带提供重要空间载体。

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重点布局“一城一带”,与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隔江相望,引领新金融潮流的外滩金融集聚带蓄势喷发。在总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建设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金融专业服务三大中心。

而位于黄浦江核心滨水区的南外滩,有垂直滨江、密集分布的历史街巷及近代历史建筑,以及38.5公顷的可开发用地,这让很多新金融机构瞄准了南外滩这块热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