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那些有关公车及政府大院的美好叙事一去不返

那些有关公车及政府大院的美好叙事一去不返

新华网思客2015年01月04日11:21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很多政府大院,它们压根没有厚厚的墙壁遮挡,只是被铁栅栏圈起来了。看上去是透明的,而事实上又是密不透风的。

陈方

专栏作者,资深评论人

中国政府大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以为公车从来都是令人生厌的,你一定错了。

我的一位朋友,地地道道的80后,成长于湖北中部的一个小县城,父母是公务员。不过在他小时候,公务员这个称呼还不流行,说起父母的工作身份,大家会说那是“公家有单位的人”。

有单位就有公车。在他印象里,公车并不是专门给单位领导享用的。那时候人的活动半径并不大,一旦活动半径有所扩展,比如谁家里有婚丧嫁娶或者看病的私事,单位里的人都会和领导商量一下,借用公车。领导一般都会同意,用完公车后,给司机几包烟表达一点儿心意。至于油钱,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公家报销,也就免了。

朋友小时候,他的母亲一度身体不好,父亲常常借了单位的车,从湖北开到湖南找一位老中医,每月去一次,连续去了好几个月。如果当时没有单位的车,他的父母会很辛苦。

从他居住的县城到湖南那位老中医那儿,没有火车,坐汽车要倒好多次车。租车根本租不起,何况当时出租车还不普及。那种情况下,只能借用单位的车,放心、方便也实惠。

说起往事,朋友感慨,对于从“单位时代”过来的人而言,那时候的公车就是集体力量的体现。他的这番感慨多少应该有些普遍性吧?在那个年代,公车还不是特权的象征,领导可以用,职工也可以用,级别不是标准,困难才是理由。

社会转型后,领导们慢慢意识到了公车的“重要性”,那是身份的象征,是地位的象征,更是权力的象征。什么样的领导配什么样的车,而且还有自己专门的司机。现在哪个单位还会买普桑?公车一定是要上规格、上档次的,一定要体现出公权力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差距。有的公车,直接变成了领导的私车,慢慢和“浪费”、“腐败”胶着到了一起。

曾经的“公”车早已不再,当年大家的福利已经转化成了领导的特权。某一天老百姓回头一看,蓦然发现公车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这些年,有关公车腐败、公车浪费的新闻排山倒海。官员们的权力和欲望不断膨胀,不管是坐的车还是住的楼,甚至吃的饭,都成为了公权力膨胀的出口。过去那种对公车的温暖“情结”,终于变成了冰冷的“情劫”。在有关公车的故事中,很难再看到公车帮助老百姓的佳话了。

每一次回县城老家,都会路过县城中心县委大院的“遗址”。如今的县委县政府都已被综合进县城新区阔气的高楼里,老县委大院早已被夷为平地,开发成了停车场。

其实,我对老县委大院还是很有感情的。20多年前还上小学时,县委大院是我的必经之路。小学就在县委附近,如果从马路上走,还得绕一个长长的弯。我们总是喜欢“抄近路”,直接穿过县委大院,很快就到了学校门口。

所谓的县委大院,其实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院子前后是两栋楼房。楼房不高,只有四五层。在当时,这样的楼房在县城里也算是“宏伟建筑”了。院子西头是县委大院的侧门,我们总是从县委机关的正门进去,再从侧门出去。印象里当时县委机关正门也有负责登记的老师傅,但对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他视而不见,也从不盘问。有时候放学早了,我们还会在县委大院里丢会沙包,或者玩些其他游戏。当然也会喧闹,不过从来没有人呵斥我们。

20多年前,这些政府机关的大院还都应该是开放的吧。那时候还不流行什么“亲民”之类的说法,但是很少有人把政府机关看得如何“神圣庄严”,别说我们这些孩子,就是路人想“方便”时,借用一下政府机关的卫生间,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10多年前,情况就开始变化了。当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机关做秘书。我每周都要跑几次市政府督查室送汇报材料。如果我坐单位的公车去送材料,车开到政府大院的门口,门卫看到挡风玻璃上的通行证,二话不说就放行了;如果我是骑自行车去的,那就得先登记,然后再和“接头”的人打通电话。如果“接头”的人正好不在办公室,那我就得在大院门口耐心等着,直到对方回过来电话,门卫才会放我入内。

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交通工具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便有了天壤之别:坐公车的人是值得信任的,是安全的,一定是为“公事”而来的;而骑车的人,也许是为“私事”而来,甚至这“私事”还有可能会为政府添麻烦。

于是,政府大院越来越封闭了,所以每次曝出“政府大院开放”的新闻时,总会引起公众围观。“政府机关拆除围墙”也成了一股施政新风。其实那些有形的“墙”拆不拆实在无关紧要。很多政府大院,它们压根没有厚厚的墙壁遮挡,只是被铁栅栏圈起来。政府大院看上去是透明的,而事实上又是密不透风的。

最近又回了趟老家。电话里,在县政府工作的初中同学说一起吃个饭,“时间还早,要不你先来我办公室坐会儿”。我下意识地回绝了他的邀请,“还是你下班后出来吧”。

只为了见见老友,我实在不想被机关门卫盘问半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