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变景区——三峡库区奉节县休闲农业探新路

崇山峻岭之巅,漫山碧透,雨后仙气飘渺……清明过后,在重庆奉节青龙镇大窝社区,绿满山坡花满眼,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焦土,寸草不生。

近年来,青龙镇大窝社区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措施,实现从一片焦土、寸草不生的“矿区”到湖光山色的“景区”转变。

3.jpg

大窝景区(大窝社区供图)

地处奉节县南部山区的大窝社区,原来是省属企业奉节一磺厂的所在地,改制后与大窝村合并而成。距县城60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1951年成立的一磺厂,全盛时期硫磺年产量达7197吨。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里的土地长年受硫磺侵蚀,酸性严重,厂部核心区域一片焦土,石漠化严重。”大窝社区党支部书记文经平介绍。

2012年至2015年,随着环境破坏严重,国家实行政策调控,对一磺厂实施政策性关闭。为走出困境,社区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开展石漠化治理,对矿区补植补绿,打造以农业产业和自然景观相接合的乡村旅游产业。

2.jpg

大窝社区历史照片(大窝社区供图)

当地鼓励转产企业业主成立旅游发展公司和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探索出“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公司运作,居委会监督,居民入股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

在农产业方面,社区推动产业融合,养殖高山生态冷水鱼,种植石榴1100亩,脆李1700亩,社区所有农户以土地入股,实现了居民变股民,矿区变景区。

现在,社区已有农家乐13户,旅游从业人数达80余人,大窝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集体经济收入三年累计达18万元,大窝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0万余人次,经济收益300余万元。实现了“信访村”到“和谐社区”的巨大转变,以及“矿区”到“景区”的生态蝶变。

52岁的村民陈勇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他曾是硫磺厂工人,常年在外务工,收入不稳定,四年前回社区开设了农家乐,年接待游客5000人,年收入30万元。在旅游旺季还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

“现在青山绿水,矿区成景区,收入比外出务工时多2倍,变化不敢想象。”陈勇感慨。

1.jpg

大窝社区新貌(大窝社区供图

如今,大窝景区已成国家4A级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康养基地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同时也消化了因矿造成的社会矛盾,摆脱硫磺和煤炭开采带来的后遗症。

近年来,像大窝社区依托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在奉节县多处涌现。目前,全县建成全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市级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10个、示范点21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23个,星级农家乐达151家。

奉节县依托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资源优势,做强产业,做美产区,做优产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2020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86万人次,累计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30.7%。(马兵)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