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理财故事 > 中原古老集市上的“变”与“不变”

中原古老集市上的“变”与“不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1月25日14:44分类:理财故事

核心提示:“二十七,赶大集”,在中原农村地区,腊月二十七通常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集市。即使网购、超市等采购渠道已十分畅通,人们仍遵循着古老的年俗,趁这个日子去赶集,把年货菜蔬彻底准备妥当。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 双瑞

郑州(CNFIN.COM / XINHUA08.COM)--“二十七,赶大集”,在中原农村地区,腊月二十七通常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集市。即使网购、超市等采购渠道已十分畅通,人们仍遵循着古老的年俗,趁这个日子去赶集,把年货菜蔬彻底准备妥当。

“五香大料都来看,包个饺子调个馅!”出河南省通许县城往南约12公里,古镇邸阁的街道上一大早就熙熙攘攘,卖肉类、水果、玩具等各色商品的摊位从十字路口向四面铺开,绵延好几公里,人群中偶尔飘出一两句悠长的叫卖声。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繁杂和喧闹,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邸阁因三国时曹操在此屯粮建阁而得名。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涡河也流经这里,作为豫、皖间水运要道,它带来了密集的人流和繁荣的商贸,形成邸阁“方圆数百里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的盛况。当地人口中的“绠会”(即农村集市)就由此而来。

“绿萝15块一盆,13给你吧,再少就不卖了啊!”随着摊主一声不容置疑的断喝,穿着粉红色棉衣的妇女停止了讨价还价,嘴里嘟囔着怪摊主小气,却满脸喜色地掏出了钱。

这片小小的空地上摆满了盆栽,芦荟、仙人掌、君子兰,数十种植物在寒风中绿莹莹、俏生生的。角落里还摞着几只透明鱼缸,围观的人多了,几尾金鱼受了惊似的一阵猛游。摊主老张48岁,平时是理发匠,过年时赶集卖鲜花绿植。

“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手里有钱,也知道修身养性了。”老张用了个很文雅的词,他说,连着5个春节赶集卖花了,生意不错,顺手指着一盆鸿运当头示意,“这种花寓意好,进了20盆就剩一棵了。”

古老的绠会虽形式未变,一些东西却悄然有了不同。

在一个卖活鸡的摊位前,记者随口问了句价格,摊主老段正用地道的方言跟顾客谈买卖,扭过脸立马切换成普通话,热络地开始兜售:“自己养的鸡,20元一只,一般都买4只,四季发财嘛!”

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跟他显眼的白头发和灰扑扑的打扮有点不相称。老段说,过去在广州一带打过工,年龄大了才回家搞养殖,现在圈里有七八千只鸡呢。

见过世面的人多了,绠会上的产品种类也更多了。路边一家二层小楼打出了条幅,“来自地下1200米温泉水有益人体健康”,附带一行小字解释,“内设单间,空调开放”。

当地一直有温泉资源,开发成温泉洗浴却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最近接连开了好几家。“老百姓生活都好了,都爱美。”一位姓王的洗浴中心老板娘说,几块钱就能洗个暖和澡,去的人特别多。

赶集的人群挨挨挤挤,汽车也堵成一团,牌照既有本地的,也有福建、广东等远方省份的。这些年,汽车慢慢成为一些农民的家庭必需品,在外打工的也开车回来了。还有一些周边城市的人,看中了农家蔬菜和现宰的牛羊肉,三五成群下乡置办年货。

在一派欢天喜地的新鲜画面中,传统的东西并未缺席。铁锹、斧头等农具就摆在鲜花绿植对面,春联年画、五香大料等年货摊位总是不缺人光顾,剃头刮脸、修鞋补鞋这些老行当的主人也忙忙碌碌。

年终岁末,对“新”的憧憬和创造,对“旧”的怀恋和传承,都展露在这个古老的集市上。(完)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