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尚品 > “流失”二字冤枉了传统媒体

“流失”二字冤枉了传统媒体

新华网思客2015年09月30日10:11分类:尚品

核心提示:不是今天离开的人多了起来,而是过去太稳定了,流动性太差了。

曹林

著名时评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专栏作者

传统媒体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央视几个主播离开央视,再度引发了舆论对“传统媒体人才流失”这个话题的讨论。其实,这几年著名媒体人离职跳槽现象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这一次几个天天亮相央视的著名主播的扎堆离职,再加上“传统媒体快要死亡”之类悲观论调的渲染,似乎让那些习惯唱衰传统媒体的人又多了一个论据。对此这些人的离开,很多人都用了一个词:流失。

我不是太理解,在各行各业人才流动、自由择业和跳槽已成常态的语境下,已经很少有人把跳槽当成新闻了。众多行业中,传统媒体业的人员流动不算最低,起码是垫底的――为什么我们习惯了其他行业的人员流动,而传统媒体走了几个人,就大惊小怪地称作“人才流失”了呢?仿佛明天凑齐几个办报纸的人都够呛。事实上,相比传统媒体庞大的从业者数量,走了几个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相比每年全国各大院校的新闻院系那庞大的就业队伍,走了几个人所空出的岗位,迅速会被从北京排到天津的长长应聘队伍所填补。

媒体走了几个人,动不动就说“人才流失”,这后面暴露出的撒娇感、优越感、焦虑感和落后感,很值得玩味。

说到底还是媒体行业过去太稳定了,还没有形成市场化之下那种常态化的能进能出。不是今天离开的人多了起来,而是过去太稳定了,流动性太差了。一个行业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流行性,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就会不断衰落。相比之下,新媒体从业者的跳槽率比传统媒体高多了,我与这些网站打交道时,隔断时间打交道的就是新面孔——新媒体之所以比传统媒体有活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内部竞争压力非常大,工作干不好,很快就有新人替代。觉得岗位不适合自己,那就换个单位换个岗位,媒体内部的机构设置也会经常进行适应市场变化的调整,部门调整背后就是人员的变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反应滞后得多,这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岗位的固化,工作太稳定,人员流行很慢。

当然,名记名编名评论员的养成,需要一定的稳定氛围,跳来跳去成就不了名声的积累——但内部缺乏对外部挑战的适应力,缺乏竞争压力,缺乏一定程度的流动,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暴露出很多问题。

正如公务员群体一样,还有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形成“能进能出”的机制,会带来很多问题。过去传统媒体的流动太少了,不正常,以至于现在才有点儿流动,我们就惊呼“流失”了。这样挺好,流动,新鲜血液就能进来了,不流动,个人的发展也会遇到瓶颈。人往高处走,人在选择中不断调整自己,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流动应该是常态,而不应该当成什么大新闻。而且,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那么多新的岗位新机会,事情总得人去做,而传统媒体人去新媒体岗位更有优势。

我也不喜欢另一种思维,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立起来,好像传统媒体是“流失”到新媒体――仿佛这种流向,凸显了传统媒体的弱势,传统媒体之所“失”是新媒体之所“得”。这里其实不存在对立关系,出现新媒介新形态,一部分人去尝试新形态,拥抱新媒体,很正常。以前没有新媒体,现在有了,必然会有一部分传统媒体人奔向新领域,新媒体使媒体空间更加广阔,增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让本来因为毕业生太多而陷入就业危机的大学新闻学院有了去向,多好的事啊,干嘛非得对立起来。

传统媒体才走了几个人,就那么惊呼“流失”了,其实换个角度看,每年传统媒体进多少人呢?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向传统媒体,雪片似的求职信涌向传统媒体,进进出出才是常态,走就走吧,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这种常态,在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传统媒体的问题,不是走的人多了,相反,恰恰是走的人太少了。

[责任编辑:李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