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过剩的“心灵鸡汤”

过剩的“心灵鸡汤”

新华网思客2014年12月29日09:38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有信心、敢拼搏、能敬业、善惜时的人数不胜数,真正的成功者却极其有限,包括那些热衷于编辑这类心灵鸡汤书籍的写手——他们若是真成功了,大概也不会靠干这种营生来换取些许散碎银两。

心灵鸡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少年得志的女作家蒋方舟常出外讲演,当然少不了“心灵鸡汤”之类的内容,她一向自我感觉良好,也获得了不少鲜花掌声。但去南京一所大学交流时,一个大二女生的三句话,却让她非常震撼。蒋方舟称:“她的第一句话是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你从7岁开始写作,然后当上了主编,过的是不一样的生活’;第二句话是说我灌了这些心灵鸡汤是没有用的;第三句话,她反问,‘你说的这些,你自己相信吗’。”

经过一番痛苦反思,蒋方舟终于醒悟:“我并不认为心灵鸡汤有什么不对,我只是觉得世界充斥着心灵鸡汤,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幻觉,真实的世界不是心灵鸡汤之中描述的那样。真实的世界有很多的尴尬、无奈、挣扎,这些都需要你去面对,而不是靠心灵鸡汤,就能喂养过来的。”

“充斥着心灵鸡汤”,也就是鸡汤过剩的意思。鸡汤营养丰富,可以“补虚”,正因为如此,人们把那些含有智慧、热量、催人进取的话语和故事比喻为“心灵鸡汤”。走进书店,这类书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一开始,“心灵鸡汤”还挺受欢迎,毕竟是激励人们上进、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多看看多想想,可以激发热情,鼓舞斗志。但看多了,也试过了,人们渐渐发现,“心灵鸡汤”里许多高明的道理,在实践中其实很难走得通;那些引为例证的成功楷模,也离自己很遥远。老喝这种“心灵鸡汤”,会导致虚火上升,心头燥热,使人处于困窘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败火、降温了。                

“心灵鸡汤”的核心是励志。但励志是把双刃剑,人不能不励志,也不能“升虚火”,志向太高脱离现实,就会处处碰壁,自寻烦恼;志向太大能力有限,就会志大才疏,捉襟见肘。譬如,“心灵鸡汤”里举得最多的那些成功范例,不是盖茨就是乔丹,不是爱迪生就是贝多芬,不是李嘉诚就是马云,可这些人都是不世出的特例,是可遇而不可求、可羡而不可学的。倘若没有乔丹那身板,你就是每天练24小时,也难成“天皇巨星”;而少了贝多芬的天赋,即便终日泡在琴房里,也创作不出《英雄交响乐》那样的传世精品。

再譬如那些出现频率最高的鸡汤名言:“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这是讲信心;“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这是讲勇敢;“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这是讲勤奋;“抓住了时间就抓住了成功”,这是讲惜时;“世上从不缺少机会,只是缺少发现机会的眼睛”,这是讲善抓机遇。这些鸡汤名言都很励志,很正确,很阳光,做起来也未必有多难,但有信心、敢拼搏、能敬业、善惜时的人数不胜数,真正的成功者却极其有限,包括那些热衷于编辑这类心灵鸡汤书籍的写手——他们若是真成功了,大概也不会靠干这种营生来换取些许散碎银两。

时下多到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名言,虽风格不同,语言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个要点:志向远大、坚持不懈、善抓机遇、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这些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其实难之又难,往往为之付出终生努力也不一定奏效。

可见,心灵鸡汤能养人,也能误人。说其全然无用,不是事实;说其必有大用,也不合实际。若相信它是十全大补汤,喝了就一定能成功,经商成为第二个李嘉诚,办学成为又一个俞敏洪,那就会误人;而如果不迷信它,随意读读,像萝卜白菜一样吃下,则能养人。

另外,成功不是唯一的目标,只要活得愉快、幸福,未必一定要把自己绑在成功的战车上,让那些过剩的心灵鸡汤把我们灌得胃满肚胀。

[责任编辑:刘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