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高速公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高速公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新华网思客2014年12月26日09:24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严格意义上说,高速公路是一种高品质服务,不属于普遍公共服务范畴。打一个比方,“村村通公路”是普遍公共服务,但“村村修高速”就是资源浪费。

傅蔚冈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高速公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速公路又亏了!

12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3652亿元,总支出为4313亿元,亏损661亿元。

细看一下资金的流向:每收取10元的通行费,有8.62元用于偿还债务本息,1.07元用于公路养护,0.59元用于税费支出,1.25元用于运营管理,其他支出0.29元。整体收支平衡结果为-1.82元,亏了!

高速公路亏损的背后,是这几年高速公路投资的高歌猛进。从2010年至2013年,全国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68万公里,仅这几年建成的路,就可以名列世界各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排行榜第四名。这样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固然有中国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的因素,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高速公路吗?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人口超过1亿的日本,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8000公里,而我国很多中西部省份都设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通车里程5000公里左右。比较之下,人均GDP相差近十倍,人均通车里程却几乎相差无几,这样的投资是不是过于超前?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维护需要巨额成本,如果车流和人流过少,就会入不敷出。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高速公路的“不经济性”已经日益显现。2010年,全国收费公路收支平衡结果为盈余32亿元。但是从2011年开始,高速公路的亏损日益增加,分别为323亿元、566亿元和661亿元。

面对高速公路“建得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反思,真的需要这么多高速公路吗?支持者认为,高速公路具有正外部性,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但随着通车里程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边际收益递减,甚至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越来越明显。

在目前的建设融资体系下,绝大多数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而且是以省份为单位实现“统贷统还”,即将还贷公路收取的部分通行费用于其他收费公路项目建设,造成高速公路“还贷越还越多”的怪现状。我们不能说这种做法不对,在建设初期这种做法确实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需要看到的是,这种办法现在越来越不可接受,很多省份目前只有一两条高速公路盈利,却要承担五六条高速公路建设的费用,整体上就呈现了亏损。

或许还有人会说,高速公路要讲社会效益而不能只看经济收益。但让欠发达地区和外部世界沟通的办法并不只有高速公路一种,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也可以达成这个目标,甚至更低等级的公路也可以实现。严格意义上说,高速公路是一种高品质服务,不属于普遍公共服务范畴。打一个比方,“村村通公路”是普遍公共服务,但“村村修高速”就是资源浪费。

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背景是“人口大迁移”,在那些人口流出地再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是否得不偿失?就在今年5月,广西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原因就在于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财政缺口越来越大:2013年,广西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总额为84.8亿元,高速公路管养费总额为31.3亿元,支付贷款本息为63.6亿元,高速公路运营亏损10.1亿元。

中国高速公路通行里程达到世界第一,却连续3年亏损,这意味着高速公路作为一种服务已经不具有“经济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改变过去几年来的大规模投资势头?或许,这也是高速公路投资所要面对的“新常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