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史海读书 > 犹太难民“上海名单”揭开神秘面纱(2)

犹太难民“上海名单”揭开神秘面纱(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9月04日09:50分类:史海读书

核心提示:“这是一份幸存者的名单,尽管无法包含全部人,上面已有13732个二战期间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名字。他们几乎都熬过了二战,到了世界各地。这份名单的意义非凡。”来自德国的犹太人后裔索尼娅·米尔贝格2日回到出生地上海,以她的抗战亲历为中外记者解读“上海名单”。她也是这份名单的挖掘者、研究者和校对者之一。

“上海宝贝”

1939年10月26日,索尼娅出生在位于上海租界内的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为她接生的是外籍医生格贝尔。她的出生信息卡上还显示,她的父亲当时十分匆忙,在表格上新生儿的姓名栏里填上了“BABY KRIPS”的字样。

“BABY”,也就是“宝贝”这个称呼,后来也被用来形容抗战期间在上海犹太难民居住区出生的犹太后裔。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上海宝贝”至少有500多人。

在《流亡上海:1938-1947》中,索尼娅在上海街头撑着中国伞、怀抱洋娃娃的照片成为一段历史佐证。事实上,除了在上海出生的犹太难民宝贝们,更多的犹太孩子是跟随父母一路逃亡来到上海,他们广义上也是“上海宝贝”。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上海名单”有关的还有诸多犹太孩子的童年往事。

在筹备公布“上海名单”过程中,索尼娅致信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据她介绍,《流亡上海:1938-1947》所附的犹太难民名单有这样一段来历:名单的最初蓝本是当时管理犹太难民隔离区的日本占领当局雇了三名犹太小女孩,耗费三天时间打印出来的。

索尼娅分析,这项工作表面上是“人口调查”。这三个小打字员,分别是索尼娅·波伊兹纳,埃娃·君特斯坦因和海尔加·罗斯。1944年她们分别是14、15、16岁。她们在老旧的打字机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严重怀疑这份名单的真实用途。上司最终也没有从她们手中打出“完美无瑕的名单”。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认为,恰是这些参与打印名单的“上海宝贝”的微妙情绪,折射出了上海犹太难民们在日本占领时期亦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责任编辑: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