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做“为人民创作”的文艺工作者 代表委员谈在线公共文化供给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公共文化产品有没有、够不够,转化为好不好、精不精,公共文化生活日益成为两会上的文娱热词。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编剧、作家王丽萍,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在新华社客户端“直通车”栏目中就丰富和规范在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行了深入交流。

1.jpg

公共文化产品“上线” “上新”更需“上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公共文化生活发生改变。随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限流”,“宅”家追剧、刷片、云看展的人数大幅度增长。“今年春节期间,抖音春晚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2.21亿,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公共文化生活的‘线上’用户正在成为主流。”身为文艺工作者,王丽萍敏锐地发现,伴随公共文化生活“上线”,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比如优质内容产品供给相对匮乏、没有针对中老年人或青少年的专业传播,甚至还有涉黄涉暴、虐待动物等“打擦边球”的视频出现在短视频、青少年网络社交平台上。对此,王丽萍不无担忧,她在提案中建议:在大量增加新闻类网络视听产品之外,应当侧重于高质量文化类网上公共产品的研发;依托5G网络和大数据,增强公共文化内容推送的互动性;提升在线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的品质,形成一套规范标准。

“公共文化活动应该线上线下共同繁荣。”王丽萍认为,可以引导有潜力的广播电视台“转产”研发此类短平快的公共文化内容,丰富相关文化产品供给。对此,曹可凡表示赞成,“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若想实现突围,就要加快融媒体建设。”曹可凡认为,媒体融合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关系到社会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传统媒体应主动拥抱新技术,技术将帮助我们争夺国际话语权。”

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为人民创作”

在谈到何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标准时,两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表示,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应该成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的根本。“为人民写作”始终是王丽萍坚持的创作信条。她坦言,在创作影视剧《我们的邻居》的过程中,她去过乡村医院,和派出所的警察一起出警,还跑了不少社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作者的基本功。新年以来,电影《你好,李焕英》、电视剧《山海情》等现实题材作品成为爆款,这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才能有这样的作品传递给大众,传递到世界各地。”

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为“草根”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导自演、自拍自发,进入媒介领域成为大“V”进行内容输出。“真诚是这些‘大V’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曹可凡说道。同时他认为,贴近生活实际也意味着关注不同人群的公共文化需求。如今,传统媒体正从“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80后、90后、00后的喜好、想法各不相同,“无论是把哪一个族群的观众照顾好,都有很深厚的市场在等着我们。”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直通车”栏目,栏目充分运用各位代表委员赶赴会场的“路上时光”,发挥全媒体优势,聚合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好建言。上汽荣威iMAX8为此次新华社客户端“直通车”提供栏目服务用车。(邓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吴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