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研讨会于12月30日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来自社会治理创新领域的6位实践者,围绕“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主题,和与会嘉宾分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心得体会。

1.jpg

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研讨会圆桌现场

2020年,上海“抗疫”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副主任陈炜炜表示,需借助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发挥组织力量由上而下为基层赋能;中共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慧颖表示,在应用智能化手段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中,切入点要小,关切度要实,不仅要“高效办理一件事”,更要“高效处置一类事”。

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实践,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调动多方力量,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共上海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陶峰以近铁城市广场建立的楼宇治理委员会为例,认为需突出资源整合,助推营商环境优化。他介绍,“楼委会”融合了市场监管、公安等力量,在引进企业时事先意见,最大程度避免招商引资风险;同时培育公共精神来体现共建共治共享,通过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把楼宇及周边的资源有效调动起来,如楼宇里已入驻了教育机构,而楼宇里的企业员工在寒暑假本来就想孩子有一个全托的地方,这就形成了可共享资源的内循环。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惠珍介绍,通过基层协商民主实现居民层面自治,自治金、自治团队、自治法等,都是街道鼓励居民自治的具体手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何更好以需求为导向,让群众对社会治理更有获得感?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分享了宝兴里旧改的故事,172天完成1136户居民100%自主签约、自主搬迁,之所以有这样快的推进,是因为抓准了居民实际的需求,从而赢得了居民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处长朱梓明表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上海每天有200多万单外卖餐饮食品服务,为了让市民吃得安心,“食安封签”应运而生。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市场调查,在取得共识后进入实践,发展过程中,社会各方的参与也出乎意料得积极。监管部门因此立足长远,对“食安封签”进行了制度层面的供给,发布三部与“食安封签”相关的地方标准,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旨在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上海各部门各单位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创新成果,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指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主办,已连续开展三年。本届征集活动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遴选出50件代表案例,其中,“十佳案例”10件、“优秀案例”20件、“提名案例”20件。(邓侃)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