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如东教育跨区域合作 走好“引进、落地、融合”三步棋

11月8日,江苏沭阳召开如东支教十周年暨沭阳如东中学发展大会,回顾两地教育合作十年之路。2010年,谋求教育改革的沭阳与省内教育高地如东达成合作办学协议,自此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成绩连续九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位居宿迁之首。沭阳联合如东优质教育资源,扎实走好“引进、落地、融合”三步棋,探索出一条教育跨区域合作的新路径。

精准引进高位推进建立长期深入合作机制

2006-2009年连续四年,沭阳高考本科达线率未超15%,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教育水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补足教育短板,沭阳把目光投向教育高地如东,决定探索长期深入的跨区域教育合作。

2010年,两地签订《如东—沭阳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沭阳如东中学。根据协议,如东为学校提供1/3以上师资和教学管理模式,沭阳负责办学资金和建设工作。初步形成“沭阳出钱出政策,打好办学硬件基础,做好服务;如东出人出管理,负责办学软件质量,引领改革”的合作机制。

2010年1月,沭阳2.5亿元建校资金到位,按照省四星级高中标准建设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同年9月,学校完成招生顺利开学,跑出了8个月完成建设的“沭阳速度”。

学校方建成,沭阳如东中学首任校长、如东县原教育局局长周桂官带领首批16人的支教团队到达沭阳,此后逐渐两支专业过硬的团队:一是以校长周桂官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二是以省如东高级中学教师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十年间,先后有73名如东(含海安、如皋)优秀教师来沭支教。

“沭阳是把如东教育的‘母鸡’抱到沭阳来‘下蛋’,以资源共享为保证,以优惠政策作支撑,深入推动南北合作向纵深发展。”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伟说。

稳步落地政校分开推动“理念输入+模式创新”

沭阳贯彻教育改革精神,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做好服务,不干涉办学事务,给予如东教学管理团队充分办学自主性。

“身为教育主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学校提供充分自由发展的条件。”沭阳县教育局局长丁银川说。

在自主的办学环境中,沭阳如东中学全面改革、大胆创新。周桂官校长表示,要把如东经验做法结合沭阳实际,坚持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两手抓,实现如东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地沭阳。

在教育理念上,沭阳如东中学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秉持“担当”校训,推崇“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精神,以苦为乐抓好学校建设和管理,坚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重全体学生协调发展、均衡提高。

在教学模式上,沭阳如东中学注重青年教师培育,锻造专业优质的教师队伍;创建“301515”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授不超过30分钟,学生当堂练习不少于15分钟,师生课堂互动不少于15人次,推进课堂教学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对标如东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在日常教学、考试测验等方面与省如东高级中学同频共振,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局面。

“沭阳如东中学已成为如东教育在沭阳的新地标,对沭阳乃至宿迁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沭阳形成了以如东教育为标杆的雁行引领式教育发展态势。”沭阳县副县长范以环说。

深度融合用好“鲶鱼效应”完善教育生态

引进如东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鲶鱼效应”,深层次激活了沭阳教育生态。2013年,沭阳如东中学首届高考本科达线率居宿迁全市之首,激起本地学校的发展斗志,纷纷学习如东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事关全县长远发展。要全力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做好布局规划,提升办学条件,借鉴如东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说。

优化教育布局上,沭阳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个阶段分别出台专项规划,鼓励“名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提升办学条件上,沭阳实施教育基础建设工程,投入8.95亿元高标准推进“全面改薄”,投入11.77亿元实施“城区十校联建”工程,投入8700多万元建成沭阳教育云平台,免费提供在线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教学改革上,制定出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推进各阶段课程改革。重点突出高中教育龙头地位,实施普通高中攻坚计划,系统化协同化推进高中教学改革。

强化服务保障上,沭阳开展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专项治理;强化控辍保学责任,全县无义务教育辍学失学现象;开展教育扶贫,发放助学金3.88亿元,惠及学生18.9万人次,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近五年,沭阳高考二本以上达线共计29309人,66人考取清华北大,位居宿迁之首、苏北各县市前列。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连续三年到沭阳集中发放录取通知书。沭阳基础教育影响力已辐射周边,成为苏北教育高地。(朱成林 吴雪婷)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