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真好!

浙江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渼陂下小区,300多套崭新的浙派民居散发出一股雅韵。6月18日傍晚,村民贾海兰开着大众牌汽车回到家中,工作服上绣着“花园新能源”的标志。

2017年前,渼陂下小区叫渼陂下村。贾海兰羡慕过隔壁花园村的生活,“但是羡慕有什么用”。没承想,曾经“一村并九村”的花园村,这年又并入包括渼陂下村在内的9个村。贾海兰成了花园村民,还当上了村干部。她辞去原来的工作,进入花园集团。她说:“外面哪有我们花园好?”

花园好,已经成为村里村外最直接、最凝练的评价。

奔着这个“好”字,花园人下定决心:花园,要好下去;花园,还要更好!

样样红

花园村真大。经历了2004年、2017年两次并村,花园已成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的“超级大村”。这个不断生长的村庄,村口在不停地变。

217省道沿线是村口?

这里有绵延3.5公里的红木文化长廊,道路两旁的商铺店面,清一色的木制仿古牌楼式样,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夜间在灯火映照下更是金碧辉煌。

“5套沙发,3套餐桌,18把椅子。数量没错,发吧!”昨天,花园红木家具城商户邵君清安排员工发出一批货物。50岁的邵君清是花园本村人,亲历当年穷困生活,后来南下广东打工,1996年回到花园后,从木线条做到红木家具,2010年成为花园红木家具城首批入驻商户之一。

10年间,花园红木家具城从一期扩容到六期,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品牌经营户有2300多家。当地还形成了从木料进口、集中加工,到市场销售、购物休闲的全产业链。邵君清说,当年选择在花园做红木是对的,产业链齐全,意味着生产成本更低、专业化程度更高,比如雕花价格就比外地便宜1/3,物流费用也省下不少。

花园村大楼坐落处是村口?

大楼前的花园大道路口,钢质拱门上标示着三项花园人最看重的荣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农村第一城;大楼的背后则是村里的善治广场。

很多人好奇,花园村有6.5万人,其中外地人口是本村的3倍多,但该村“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村民零上访”的纪录保持了39年。

“花园村靠的是依法治村、民主管理。”花园村南山小区的老干部郭鸣鹿对“花园之治”的秘诀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南山村以一条弄堂为界,分成东庄和西庄,彼此对立。”2004年并入花园村后,村庄重新规划建设,矛盾迎刃而解。郭鸣鹿记得,当年为解决并村时的各种问题,村里一年开了265个会。

如今的花园村,有纪委、政法办、保卫部、法律事务部、调解委员会、治安联防总队和救援队,深化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并举的治理模式,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正在向现代城市社会治理转变。这两年最让花园人叫好的,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行,村便民服务中心可办理事项达166项,村民办事基本不用出村。

这些年,花园村收获50多项国字号的荣誉,还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在全国名村中排名第三。该村的中国农村博物馆门口,展示着花园人的梦想:“把花园村建成世界上最富有的农村,让花园村民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农民。”花园村党委书记邵钦祥说,作为全省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必须样样都好、全面振兴。 

步步高

1981年,邵钦祥和二哥邵钦培、老支书邵福星创办蜡烛厂,“花园”牌蜡烛一时点燃了致富的希望。2020年6月19日上午,邵钦祥又点了“一把火”,花园新型环保材料公司年产6000万块烧结空心砌块生产线建成投产。

在花园集团的产业布局中,这不算什么大项目。但从传统制砖产业的改造提升,可以窥见花园人的追求: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条生产线上,原材料配比、输送、搅拌、成型、烧制都采用电脑数控操作。

“工业是基础,要多上高科技项目。”这是花园村在发展中归结出的成功经验。自从维生素D3项目取得成功后,他们就定下一条原则——工业项目非高科技不上。仅2018年,花园集团旗下4家工业企业有19项省级新产品通过鉴定,其中16项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去年8月花园高性能铜箔项目投产,使高性能铜箔实现“中国制造”。

花园村是金华农村中的老典型,但可喜的是,这个老典型不断传来好消息,展现出新气象。农村创办国际学校就是其一。

特级教师韦红斌从事教育25年,如今是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校长。他说,这个投资7亿元的16年一贯制学校,为花园及周边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也吸引更多外地人在花园安心创业。

来自加纳的李连杰(中文名)是花园外国语学校的外教,不仅中文讲得很溜,还学起了东阳话。晚上只要有空,他都会到花园职工活动中心锻炼,或骑动感单车,或练习器械,或和村民打乒乓球,“这里的生活,和城市没啥区别”。

还有浙江农村第一高楼——花园雷迪森大世界。有红木商户自豪地说起,花园红木名声在外,有客户专程前来采购,事先预订了东阳城区的酒店,到花园后有点吃惊,没想到村里就有雷迪森酒店,马上把酒店改订到这里。

“永不满足现状,花园才能发展。”邵钦祥说,“我们正在创造一项项全省之最、全国之最。”

人人享

“1978年,花园村人均年收入仅87元,2019年人均年收入是13.5万元,全村实现营业收入602亿元。这是1981年花园村创办服装厂的场景......”花园村史馆负责人胡江媛已经记不清这些话讲了多少遍,但每次说起,心中都充满自豪。“听完讲解,许多人会对我说,你们花园真好啊!”

1997年,胡江媛到花园集团实习,后来就在这里扎了根。在花园,她完成了结婚、生子、建房等人生大事,成了一名新花园人。“以前亲戚朋友不理解,说我怎么去乡下工作,现在他们羡慕都来不及。”

胡江媛用具体的“村规民约”来阐释这座村庄的开放包容:“村里规定公共场所必须说普通话。”花园不仅不欺生,甚至更加“偏袒”外来客,“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员发生纠纷时,首先处理本村村民”。

那些有本领的外地人,更是成为花园的“座上宾”。根据村里的人才新政,今年3月该村又接受了一批“荣誉村民”。花园铜业公司总经理、中国铜业发展领域的专家级人才魏锦因业绩突出,还领到6万元奖金。“6年前,花园村干部赶到辽宁邀请我,最初是他们的诚意打动了我,如今是花园的魅力留住了我。”魏锦说。

符合条件把户口迁入花园村的新花园人,和所有花园人一样,可以享受31项村民福利:每月免费领取25斤大米、2斤猪肉、2斤鸡蛋、2斤食用油,孩子享受16年免费教育,在医保基础上再享受自费部分50%的医疗服务......去年,花园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福利的资金达3.36亿元。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两次并村,花园人逐渐树立这样的观念:花园的今天和明天,是所有新老花园人共同创造的;花园的发展成果,也应由大家一起来分享。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在分享成果的同时,邻近18个村的资源、全国各地的人才,纷纷汇集花园,让花园办成了很多小村办不了的大事。

傍晚时分,柔和的霞光洒在贾海兰的新居上。她指着邻居吴阳锋开出的“栖云民宿”说,渼陂下小区是村里规划的高端民宿区,她也正在划算这事,到时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住进这漂亮的房子。

“花园,真好!”(黄晓华、张益晓、叶永永)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