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贫血”困扰,输入“智慧”理念,看开心农场助力乡村振兴之道

月初夏,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龙泉村七彩祥耘 · 开心农场,风车摇曳,彩旗飘飘。

滑草场山顶上,一名游客从彩虹般的滑道上飞冲而下,阵阵欢笑声、尖叫声,宛如乘着风从传说中的七彩祥云下凡人间……

面部黝黑、背部微弓的滑草场管理员吴桂成身挎腰包背着手,咧着嘴开心地走向滑行终点,准备迎接这位“最高分贝”活动新晋“冠军”。

吴桂成是龙泉村的种植大户、种萝卜能手,此时正值农闲,他也暂时“换”了一个身份——开心农场极限滑草场管理员。让他实现角色转换的,正是开心农场带给当地村民的多样选择——“农忙时当能手,农闲时当员工”。

而这一切,要从重庆海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和他的开心农场说起。

破解乡村“贫血”困扰

为乡村振兴托起新希望

“下田种蔬菜,上坡栽果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80后创业人李伟从金融人转型为农业产业带头人以来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2010年投身现代农业领域以来,李伟经历过土地分租模式失败、“大棚房”整改拆除、合作伙伴“撤退”,从搞蔬菜种植直至打造出全市知名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亲子农场——七彩祥耘 · 开心农场的历程。

“一路走来,我认为农业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最大的短板是人才。”回顾10年创业历程,李伟深有感触地说。

“曾经的龙泉村,基本都是荒地和烂包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要发展,难!”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曾邦伦同样很感慨。

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发展前期的开心农场也不例外。

“以前农场很难招人,招来了也留不住,在农场呆得最短的只有2小时。”说起曾经的人才困扰,李伟印象深刻。

“农业创业、乡村振兴,一定要和当地农民朋友的发展联系起来,让更多人看到发展的希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在李伟看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对员工的需求问题,也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关键所在。

于是,更多的村民在开心农场“季节性用工”模式下,农闲时“变身”为农场员工,既解决了农场的人手问题,还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农场复工后,还聘请了9名生活较困难的村民加入春耕春播,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开心农场还与龙泉村开展村企联营,开启“订单农业+认养农业”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扶持周边100户农民发展家禽养殖业,聘用当地农民承担农产品的简易包装和配送工作。

随着开心农场的不断发展,现已吸引当地十余名年轻人返乡,解决了117名村民稳定就业,投身农业的大学生也选择了留下,人才短板慢慢补齐,乡村“贫血”困扰得到缓解。

输入“智慧”理念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广袤的田野,成块的菜地,手机里的APP……你会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

“根据前几年的经验,除去天气等因素影响,农场一年正常营业最少的时候只有30多天,如何实现农场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这就需要通过项目带动,做好智慧农业这篇大文章。”人才问题缓解了,李伟又开始思考更长远的问题。

李伟口中的“智慧农业”,便是中梁镇产业强镇的重要项目——开心农场“品耕 · 共享田园”项目。

作为沙坪坝区和中梁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共享田园坚持“智慧农场、共创共享”经营理念,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通产销对接,将农业物联网、智能技术、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在智慧农场,所有蔬菜均按照绿色食品等级标准种植,聘请专业农业技师托管服务。同时,通过智能管理平台“品耕田园”APP,用户可用手机进行24小时远程监控,观测自己田园的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值等生产信息及环境数据,摇控喷灌系统,充分感受当农场主的乐趣和成就感;闲时可以回到农场,住进周边民宿,现场查看田园生长情况,还可利用平台共享集市,开展物物交换、期货交易。

一系列现代技术和理念的注入,为开心农场和龙泉村带来了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凸显蝶变效应

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期待

“我们正在探索田园生活‘5+2’模式——周一至周五,做好城区居民的‘健康餐桌’食材保供;周六至周日,做好城区居民的‘出城入村’休闲体验。”李伟表示,将通过不断创新,盘活闲置资源,吸引更多城区居民来到开心农场,来到龙泉村,找到回归自然、释放心灵的“世外桃源”。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智慧农业产业化已为开心农场带来蝶变效应,交出亮眼的“成绩单”——获得“国家农业部蔬菜标准示范园”“重庆市十大人气农场”“重庆市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沙坪坝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项目”等殊荣,已累计流转土地500余亩,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引导近50户农民搞起了农家乐、特色餐饮、停车场等经营项目,带动当地427户家庭增收创收。

“农场兴,龙泉兴。开心农场的进驻,不仅带来了龙泉村周边风貌的改变,更让当地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曾邦伦说。(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