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电”救活了“粉条村”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2月01日17:25分类:理财故事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丁铭、李云平、魏婧宇)腊月的义新村气温已达零下20多摄氏度,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此时都在温暖的室内蒸馒头、炖羊肉,为过年做准备。然而村民李碧贵天刚亮就出了门,顶着大雪飞快地向同村的朱天甲家走去。他要去和朱天甲创立的天甲粉业合作社签订“土豆供销订单”,为自己家58亩还没开犁的土豆定下销路。

义新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俄体镇,属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俄体镇的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土豆是主要的作物。这里的土豆量大质优,加工出的粉条更是滑润筋道,成为蒙东地区有名的“粉条村”。

朱天甲是义新村加工粉条的“老把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自家小作坊制作粉条,但很长时间都是“小打小闹”。“外省开始用大机器加工土豆、生产粉条,我这还是毛驴拉磨,怎么赶得上人家!”朱天甲说,“不是咱买不起大型设备,是村子里的电跟不上。”

上世纪90年代,朱天甲学着外省的粉条厂买了大型加工设备,准备搞批量化生产,但是设备刚通上电没多久,村民就来敲门抗议。那时村里的电压低,朱天甲家的设备一开动,全村都停电了。他们只能把生产时间挪到晚上11点以后,到第二天早上5点停工,避开用电高峰期,不和村民抢电。

2012年,朱天甲成立科右前旗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初步实现了粉条规模化生产,但电压不足仍然是规模扩大的绊脚石。“因为长期低压运转,设备不知道烧坏了多少次,损失十几万元是有的。”朱天甲说。

有优质的原料和成熟的技术,但是因为缺电,这里的粉条产业怎么都发展不起来。这不仅困扰朱天甲和村里的其他5家粉条企业,更困扰着“粉条村”的干部们。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义新村,计划按照“一村一品”的战略,发展粉条产业脱贫,但是电力跟不上,只能干着急。

2015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科右前旗供电分公司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俄体镇,在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粉条村”缺电的问题。为了解决低电压等电网基础薄弱问题,国网科右前旗供电公司在2017年完成了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的农网升级改造,为俄体镇改造10千伏电路10.116千米、0.4千伏电路27.83千米,加装100KVA变压器14台,彻底解决了影响粉条生产的用电难题。

看着轰鸣转动的粉条加工机,朱天甲开心地说:“扶贫干部给我们送来了扶贫电,现在每年能加工土豆300万斤,生产粉条30万斤,是农网改造前的10倍。”

天甲粉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做越大,土豆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许多农户开始以原料供应商的身份加盟合作社。合作社现在有126户社员,其中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碧贵就是其中之一。

“加入合作社可实惠啦!我家的地一亩能产4000斤土豆,合作社收购价2毛5一斤,刨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600元,卖了粉条以后还能给我们分红,大概一斤土豆分5分钱,一年加起来能挣4万多元,年底就能脱贫了。”签完“土豆供销订单”的李碧贵掰着指头和记者算起了“脱贫账”。

正在李碧贵算账的时候,又有几名村民推门进入了朱天甲家。他们一边抖着身上的雪,一边问朱天甲:“老朱,我们还能加入合作社吗?”他们是来自隔壁双花村的村民,听说加入合作社能有好收入,也想加入。

“不行啦,机器带不动啦”,朱天甲叹着气,摇了摇头,“现在村里是100KVA的变压器,加工300万斤土豆就到头了,再多电力又跟不上啦。”

看着失望的双花村村民,朱天甲连忙安慰道:“别急别急,扶贫干部说今年争取再修一个300KVA的变压器,等修好了,能加工1000万斤土豆。到时候能再吸纳200户社员,大家一起加入。”

“好,说定了。”

“说定了!”朱天甲和几位村民握紧了手。(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