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块流落欧洲的恐龙和鸟化石万里归乡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1月13日17:01分类:收藏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陈梦阳)8块珍贵的距今1.25亿年-1.6亿年的恐龙和鸟化石辗转自欧洲回到故乡辽宁,并于13日正式落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学界多位院士、专家和有关部门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8块化石包括7块带羽毛恐龙化石和一块原始鸟类化石,均产自辽西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后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

2017年1月,法国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先生委托比利时恐龙学家哥德弗洛伊教授向中方表示愿将他们在欧洲收集和研究的这8块化石标本无偿赠送给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和沈阳海关的大力协助下,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日前将这批化石顺利自欧洲运抵辽宁。

据介绍,有关鸟类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已争论了100多年,但以往这些争论都缺少化石证据。自1996年起,由于中国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尾羽龙”“小盗龙”,特别是“赫氏近鸟龙”等化石的发现,终于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为解决鸟类起源问题做出了世界性贡献。“此次'返乡’的8块化石就属于对研究鸟类起源以及恐龙和鸟类之间进化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化石。”著名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说。

据了解,这8块化石中有4块是在流失海外后成为模式标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属种时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记者看到,这8块化石的大小多在50厘米左右,只有一件小盗龙类的标本加上尾部的长度达到73厘米。它们姿态各异,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迹均清晰可见,保存十分完好。

著名恐龙研究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恐龙演化的早期可能就长出了羽毛,其中一支体型越变越小,外形越来越像鸟类,并最终演化出了鸟类。

辽宁拥有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两个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对研究鸟类和被子植物起源以及恐龙和早期哺乳动物演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轰动世界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以及“辽宁古果”等化石就产于此。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王丽霞介绍,近年来,特别自2011年《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已有5000多块流失海外的重要古生物化石回归中国。(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