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尚品 > 无人机在南极科学考察中大显身手

无人机在南极科学考察中大显身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5月09日15:00分类:尚品

核心提示:正在开展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有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派遣的一个无人机组。截至今年二月,他们在南极共完成无人机航拍作业47架次,获取南极中山站周边地区航拍影像14000余张,累计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除进行南极环境遥感监测外,还协助考察队“空中探路”进行海冰运输等保障工作。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上海(CNFIN.COM / XINHUA08.COM)--在神秘遥远、亘古广袤的“白色大陆”南极,无人机在科学考察中大显身手。

正在开展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有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派遣的一个无人机组。截至今年二月,他们在南极共完成无人机航拍作业47架次,获取南极中山站周边地区航拍影像14000余张,累计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除进行南极环境遥感监测外,还协助考察队“空中探路”进行海冰运输等保障工作。

无人机野外作业

无人机野外作业(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 提供)

据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介绍,无人机在我国南极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始于2014年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当时,北师大极地遥感团队使用的是“极鹰I型”固定翼无人机,对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及毗邻的达尔克冰川,进行了第一期航拍观测。

时隔两年后,北师大无人机组再次携带了最新的“极鹰II型”和“极鹰III型”固定翼无人机,对拉斯曼丘陵地区及达尔克冰川展开了第二期无人机遥感复测,为研究极区环境变化采集高分辨率的数据。

在拉斯曼丘陵,共进行了10个架次无人机作业,累计获取照片3900余张,设计分辨率10cm,覆盖面积100平方公里,覆盖范围和数据分辨率均超过两年前。在中山站东侧的达尔克冰川,共实施3期共9架次无人机作业,获取照片2700余张,单期覆盖面积40平方公里。

同时,北师大无人机组还对中山站外围夏季固定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空中监测”。共完成2期共6架次无人机作业,获取照片2000余张,设计分辨率20cm,单期覆盖面积50平方公里。

达尔克冰川崩解,中山站外冰山围城

达尔克冰川崩解,中山站外冰山围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 提供)

2016年冬季,卫星遥感监测发现,达尔克冰川前缘发生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崩解事件,由此产生的大大小小冰山,聚集在中山站外围,对中山站进行了“冰山围城”。冰山分布之广,为历年罕见,一旦倾覆,就会危急站区设施和人员安全。

为此,北师大无人机组专门设计了无人机航拍方案,对中山站外围的冰山群,展开了密集的空中观测。共完成4期9个架次的无人机航拍作业,获取照片近2000张,设计分辨率20cm,单期覆盖范围30平方公里。

2017年1月,卫星遥感监测还发现,中山站周边漂来一座长约8km,宽约4km的大型冰山。冰山受到洋流和风力的影响,在站区以北飘荡,随时可能搁浅。如此巨大的冰山一旦搁浅,将会对站区周边的海冰产生长远影响,今后对“雪龙”号的航行都会产生威胁。

由于冰山最远端距离站区近18km,已经接近无人机飞行距离的极限。无人机组队员通过分析卫星影像,制订了周密的飞行计划。克服了测区距离远、有效测线不足、短时失联频发等困难,完成了3个架次的无人机作业,获取照片1000余张,覆盖范围50平方公里。

在每年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将科学考察和补给的大量辎重物资,通过海冰运送到中山站,都是一项艰难任务。在打响这场“攻坚战”之前,考察队都需要进行“海冰探路”,看看中山站外围的陆缘冰是否结实牢固。往年这项艰巨危险的工作,都是由考察队员驾驶雪地摩托车完成,今年增添了无人机“好帮手”。

根据遥感卫星数据分析,2016年12月初,“雪龙”号抵达中山站外围时,固定冰距离站区最近距离超过30km,为历年之最。冰面上由冰脊、破碎带、融池所组成的“乱冰区”,宽度超过10km。雪地车难以通过,十分不利于冰面卸货作业。

北师大无人机组将最新的“极鹰III”型固定翼无人机应用于探冰工作,对“乱冰区”展开了无人机航拍作业。2名队员科学规划无人机飞行任务,克服了南极地区低温、大风、低太阳高度角等种种困难,在直升机作业的间歇期,完成了3个架次无人机航拍作业,获取了雪龙船至平整冰区12km长的高分辨率无人机正射影像。

最终,考察队综合无人机、卫星数据和雪地摩托车实地踏勘等资料,决定取消第一阶段的海冰卸货作业。这是我国南极考察首次使用无人机进行海冰探路工作,获得了考察队领导的高度评价。

南极中山站附近的鹰嘴岩,是拉斯曼丘陵通往冰盖路上的一座山体,是我国科考队员前往南极昆仑站、泰山站的必经之路。2017年1月26日大年夜前夕,该地区冰面突然发生塌陷,通往冰盖的路断了。不仅如此,鹰嘴岩的塌陷,还意味着冰盖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融,已经相当不稳定了,通往机场的路,风险加大,大大增加了我国冰盖考察队员的安全隐患。

北师大无人机再次紧急出动,对鹰嘴岩到内陆出发基地的冰盖路线8km长、500m宽的范围内,展开了无人机遥感监测。通过无人机影像,确定了此次塌陷范围为120m*180m,深度超过10m。通过影像还发现俄罗斯站的考察人员,已经在鹰嘴岩周边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

南极考察站是各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基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家在极地的形象代言。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山站、长城站均已颇具规模,各项设施完备、条件优良,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为加强对南极中山站附近的环境监测,受中山站站长委托,北师大无人机组还对整个站区展开了航拍,获取了站区5cm分辨率的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为环境整治提供规划依据和靶向目标。

无人机组科考队员在南极

无人机组科考队员在南极(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 提供)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孙波表示:“南极不仅是科学考察的圣殿,也是各种先进考察设备竞相展示的大舞台,无人机在南极科学考察中大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