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吉林白城:那个“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东北水乡回来了

吉林白城:那个“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东北水乡回来了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11月29日16:09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一个天蓝水清、百鸟栖息的白城又重新回来了。这个因生态而衰,又因生态而兴的城市,真正从生态保护中掘出了金子。

新华社记者褚晓亮 李双溪

长春(CNFIN.COM / XINHUA08.COM)--吉林西部的白城市,曾经是一个“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东北水乡”。由于过度开发,一度沙化、盐碱化严重,成为全省生态最薄弱的一环。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一个天蓝水清、百鸟栖息的白城又重新回来了。这个因生态而衰,又因生态而兴的城市,真正从生态保护中掘出了金子。

从“风沙之城”变回“东北水乡”

白城,蒙古语是“查干浩特”,意为白色之城,代表圣洁的地方。据《白城地区志》记载:上世纪中叶,白城境内江河交错,1500多公里的河流常年不断流,蓄水泡沼多达700多个,宛如散落在科尔沁草原边陲的明珠。

由于过度开发和气候变迁,白城生态急剧恶化,新中国成立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9%,水域面积从480万亩退化到276万亩,向海湿地一度由3.6万公顷减少到3000多公顷,缩水90%。

风沙漫天是一个时代白城人的集体记忆。通榆县东太村造林大户兰海军记得,儿时村外的荒山上到处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每到春天,漫天刮起风沙,百米不见人影。沙化像一只凶猛的巨兽,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向周边扩展,吞噬着肥沃的良田。

2010年以来,白城市委、市政府确立“生态立市”理念,将生态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的核心战略。7年累计造林2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9.8%提高到12%,荒漠化面积由2009年D的1596万亩下降到1042万亩,通过实施河湖连通等一批水利工程,新增水面180万亩,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02米。

天蓝水碧芦花白。那个只见于文献的“东北水乡”,再次回到白城人的视野。每到春秋两季,白鹤、苍鹭、东方白鹳等上万只珍稀水鸟会飞临莫莫格及向海湿地栖息。

2015年,曾经风沙肆虐的白城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

从经济“拖后腿”变为发展“排头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改善最直接的成果是经济效益凸显。

昔日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白城正在成为吉林西部新的粮食增长极。2015年,粮食总产量是1978年以前的近7倍。

“原来只能种早熟低产玉米,收入低,外债多。”东太村村民金玉军说,“现在每公顷地能产1.5万斤玉米,收入翻了四五番,家家都买了小汽车。”

位于白城市通榆县西北部17公里处的胜利水库,碧波千顷,一眼望不到岸。3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沙土地,水库干涸见底,农民承包水库地种玉米,一刮风四面冒烟。由于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洪峰期引入霍林河水,10年来水库第一次满库容,养起了鱼蟹。1个月前,这里膏肥黄满的螃蟹爬满堤岸,收入达200万元。

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以来,白城市水面养殖增加5万亩,年增加收入1.5亿元以上;生态旅游产业增加20万人次以上,年增加旅游收入1亿元以上。草原恢复为畜牧业发展又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牧草资源,50万头奶山羊,400万头生猪养殖、2亿只光伏养鸡项目等不断在这里落户。

生态也成了白城招商引资的新名片。“蓝天、绿草、空气清新”是主管招商的副市长张国华最爱跟企业家介绍的内容。“很多加拿大和香港、台湾的企业都很看中白城的生态环境,生态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通行证。”近年来,华信集团、益海嘉里、英联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驻白城市。

白城的生态优势正在凸显。这个过去一直拖全省经济后腿的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雁”。

从“生态规划”到“生态立法”

白城发展的主题过去是生态、现在是生态,未来仍然是生态。

白城市改变过去部门各管一摊、零敲碎打的环保做法,将林业、农业、畜牧、水利等各个部门单位整合起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由国家生态保护中心专家组织团队编制全市生态规划,科学绘制发展蓝图,开展地市级生态规划。

根据规划,到2018年,全市124个泡塘将全部连通,可增加常态利用水量6亿立方米,增加水面100万亩,湿地面积由710万亩提高到1000万亩,全市可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

围绕生态这一核心,白城市绘制了一张张产业发展蓝图:围绕湿地资源重点打造稻、苇、鱼等产业基地,创建“白城弱碱地大米”品牌;围绕草业资源,着重打造优质牛、羊等畜产品牧业产业基地;围绕森林资源,着重打造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围绕风、光、电资源,着重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结合弱碱地多的生态特点,白城市还开始谋划发展燕麦产业,计划将其打造成千亿级产业。燕麦被称为植物中的治碱先锋,又饱含膳食纤维,市场前景广阔。白城市新建的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先期引进一批大型燕麦加工企业,以公司订单推动燕麦种植面积,未来3年计划建设百万亩燕麦种植基地,形成以燕麦面粉、饮品、保健品、美容日化产品加工以及青贮饲料生产为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实现盐碱地治理、种植结构调整与农牧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公园多了,绿地多了,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了,小区的档次也提升了。在白城市生态新区的鹤鸣湖畔,杨柳成行,积雪下是一排排的健身步道,来此健身和散步的市民依然很多。

如今,生态建设在白城正在上升到法律层面。全市开始进行立法调研,筹备制定白城生态建设条例,通过法律的形式,让绿色发展深深植入到干部理念和行动中,植入所有白城人的心里。(完)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