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变的“红包” 不变的人情

变的“红包” 不变的人情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2月09日11:03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如果问,春节期间中国人参与最多的活动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抢红包”。

新华社记者韩淼 陈尚营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如果问,春节期间中国人参与最多的活动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抢红包”。

自从2014年,互联网巨头腾讯用微信开创了“互联网红包元年”之后,经过两年的演变,今年春节,互联网红包全面进入“2.0时代”。各种产品百花齐放:支付宝“咻一咻”、“集齐五福平分两亿现金”,微信“朋友圈红包照片”,百度“福袋”……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在读研究生郝玥媛是抢红包能手。微信里的群红包自不用说,她还积极关注自媒体公众号以及电台节目发布的支付宝红包口令,“咻一咻”更是每天一刷。虽然微信单个红包的金额上限是200元,而郝玥媛在支付宝“咻”到的最高金额只有8毛8,但她依然乐此不疲。

“'抢红包’里'抢’这个字多少有点拼运气的感觉,所以就算是几毛钱,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愉悦和成就感。”郝玥媛认为抢红包的过程很开心,“不管是谁送出的,红包是一片心意,既有趣味又暖心,承载着传递祝福的美好心愿。”

而对于一些年轻的上班族来说,互联网红包让他们在处理人情往来时更加轻松惬意。35岁的吴彦在安徽一家银行工作,她认为互联网红包最重要的是方便,特别是“能省去一番尴尬的推让。”

上海一家广告公司职员郑江燕,这两年过年都是从互联网上给家里人发红包。“一方面省去了到超市买红包的麻烦,另外,春节时间有限,很多亲戚家都不能到访,给他们发微信红包,也能让自己的晚辈们高兴,向长辈们表达自己的孝心”。

根据腾讯旗下“企鹅智库”的调查报告,在2016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支付宝“咻一咻”抢红包活动总参与3245亿次。而20-39岁的互联网用户是网络红包使用最多的人群。

专家认为,网络红包之所以如此受追捧,究其原因,还在于“红包”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情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崔明伍表示,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而互联网企业则是看中了这一商机,利用新的手段呈现了出来;但网络红包,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各种红包活动,本质上还是人们对于年俗习惯的一种热衷。

“知乎”专栏作家、心理学工作者李松蔚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网络红包这种活动“激起了潜藏于我们心底的,对联结的渴望。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为网络关系增加一丝现实的份量。”

然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红包的普及也意味着人们在手机、互联网上停留的时间更多。“企鹅智库”报告显示,除夕17点-24点,北上广深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平均高达2个小时。在一些人看来,这正是网络红包令人诟病之处。

45岁的安徽省潜山县教师陈名中抱怨,“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好不容易过年回家团聚,却天天抱着手机抢红包,朋友发的、电视上的、支付宝的……就没有断过。”

也有很多人在春节期间依然坚持当面给亲人送上红包。在北京一家房地产网站工作的陶延认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平时大家相互之间用“红包”互动已经非常普遍,“而过年就应该用传统的红包来表达年味,送到亲戚朋友的手上,传达的不仅仅是祝福,更是对文化的坚守和回味。”

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的严玉霖说,过年更期待收到传统的红包,“除夕把红包放到枕头下睡一觉,心里就觉得未来一年都会红红火火,好运连连。”(完)

[责任编辑: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