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史海读书 > 工地江湖之穿:一张不易撕下的标签

工地江湖之穿:一张不易撕下的标签

新华网思客2015年09月28日09:19分类:史海读书

核心提示:有一个群体,他们是农村户口,却整日奔波在城里谋生计;高楼大厦都是他们的手笔,但城市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施工安全、讨薪等事件频发,他们看似处于舆论中心,实际上却处在社会的最边缘,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有一个群体,他们是农村户口,却整日奔波在城里谋生计;高楼大厦都是他们的手笔,但城市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施工安全、讨薪等事件频发,他们看似处于舆论中心,实际上却处在社会的最边缘,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没错,他们就是农民工,一群身份尴尬、在城乡夹缝中挣扎求生存的人。我的家乡河南林州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每年外出的民工稳定在20万左右。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将从农民工的吃、穿、住、行、工资等几个方面入手,带大家走近这个群体,近距离察看他们的酸甜苦辣。

如今行走在城市街头,三三两两民工打扮的人很多,农民工的衣服就是他们自带的“光环”,所以基本都能一眼认出来。

农民工是一个混合型的词汇,农民和工人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身份。与自己的职业标签一样,他们的衣着搭配,也带有强烈的混搭色彩。过去农民在家是布衣布衫布鞋,从上至下,一袭的自我制造。而今他们进了城,除了穿布鞋的习惯还保留着以外,衣服裤子也是花式各样。

笔者曾经在城市的车站广场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们。火车站、汽车站随处可见穿着色彩鲜明,风格各式各样的农民工。中年一点的民工上身穿一过时的西装敞开着怀,下身却穿一军绿色的裤子;年长的一身迷彩绿,鞋子却是布鞋;会打扮的都是年轻一代,除了那些打扮太过杀马特以外的人,大部分年轻的农民工,在穿衣打扮上和其他职业群体并无二致。若不是他们拎着的行李暴露了他们的身份以外,你不会知道这群人眨眼就会以另外一种穿着打扮出现在你面前。

衣着:一张不容易撕下的标签

火车站的民工朋友们

衣服乃避寒遮羞之物,不同职业的浸染,会影响人们的穿衣风格。农民工恰好是个例外,工地上他们并不顾忌穿着,而进入公共场合,他们又想尽量抹除自己的职业标签。但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并不能如愿以偿,除非事前有所准备,否则在公共场合,他们免不了还是得以自己真实的职业身份来示人。于是在公交或者地铁上,大众就能经常遇见那些戴着安全帽,一身油漆或者泥浆的人了。

他们自然也懂得公共场合下的穿衣礼仪,但特殊的职业又让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总是会有一些司机阻拦他们上车或者坐下,也有一些公众在上车之后对他们报以明显的鄙夷和厌烦。他们因此也渐渐懂得在公共场合尽量与公众保持一定距离,比如上车不再坐下,而是在角落或蹲或站。其实一旦不用上工,他们外出之前还是非常愿意捯饬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虽然不能完全洗净身上工地的印痕,但或“与公众保持距离”,或“收拾干净”,是他们的自尊,也是对公众的尊重。

工装:风格对安全的妥协

只有在自己的工地“王国”,他们才能彻底放下顾忌。何况,沉重的活计、头顶的骄阳,也促使着他们不得不放下这份顾忌。一踏入工地,穿梭往来的人们都戴着安全帽,衣服上除了太阳馈赠的汗水,就剩下蹭染的各种颜色了。此刻他们的穿着,不是为了观瞻,而是为了劳动的便利。因此这时候的穿着一般都以粗重厚实的衣服为主,脚上的鞋要么是军布鞋,要么就是乡下的母亲或妻子纳的千层底布鞋。我们不妨把这种穿着叫做劳动的时尚

工地一般不会发放统一的工装,但安全帽是强制性的必备之物。上工的时候如果被监工发现没有戴帽子,轻则呵斥,重则扣钱。高空坠物并不是儿戏,稍不注意就会赔上自己的性命。那些碱性大的泥浆、钢筋器材的利器、脚下的电缆和各种泥水液体,穿梭在工地间,没有谁会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每日开工前,安全帽、粗厚的衣服裤子、鞋子手套就齐齐上阵,有些工种还要佩戴口罩,个个都是从上至下把自己遮蔽得严严实实。

上工之时农民工的穿衣风格,没有时尚摩登,不仅仅为了遮羞,除了考虑干活便利以及耐磨性外,更重要的还有不能被忽视的安全因素。这是由职业因素逐渐形成的穿衣风格,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在工地,从洗衣服的频率上和晾晒的衣服上,即能看出此人是什么工种。一般油漆工和灌浆工的衣服最脏,他们的衣服上始终有洗不掉的污渍;最干净的衣服,莫过于水电工的了;最容易磨损的,是钢筋工的衣服。当新生代群体逐渐加入到农民工大军里时,年轻的油漆工们除了贴身穿的衣服,外衣便不再洗刷了,毕竟有时浪费一包洗衣粉都不能把它搓洗干净。甚至一些大大咧咧的年轻人,更是不再把一两件外衣放在心上,若是穿得实在太脏,便扔掉再买新的。这时年纪大的民工便会数落他们不会过日子,好好的衣服扔了多可惜,还会把一些被扔掉的但看起来还能穿的衣服收集起来,搓洗一下专门在干活的时候穿。

工作中无法讲究,工作外则无法将就

新老两代农民工的穿衣差距,在歇工之余更能体现出来。晚上歇工之时,老民工们最大的乐事就是沿着宽阔的大街散步,明亮的路灯以及不远处灯火辉煌的中心城区,都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他们并不会主动去消费,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自己与城市的距离很远,城市的一切不属于自己,这里只是自己挣命赚钱的地方。从老式的中山装和布鞋就能看出,他们的穿着混合了不少乡村的元素,或者说本就没有脱离原先的乡村穿着文化体系。

年轻的农民工就不一样了,如果晚上不上夜工,他们便换上自己干净得看不出职业身份的衣服,或是去喝酒,或是去上网,总之会选择拥抱这座城市,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但由于平时整日闷在工地,与外界接触不多,加上接受的教育普遍不高,因此他们的审美以及穿着打扮逐渐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特色——所谓的“杀马特”。

一方面这说明在穿衣打扮上,新生代民工群体正在脱离父辈们的乡村衣着体系,建立自我的风格。虽然这种穿衣文化不是主流且一直被主流排斥嘲笑,但他们特有的穿着风格,是职业、身世、受教育程度等多重因素糅合在一起,共同孕育的结果。主流青年在嘲笑他们的时候,是否想过当初美国农夫穿的牛仔裤,在未来会流行全球成为主流的穿着?

任何一种穿着都是平等的,社会其实不该用偏见的眼光来审视一些农民工们边缘化的风格,更不宜对一些职业痕迹明显的穿着打扮评头论足。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农民工的某些衣着也会像美国农夫的牛仔裤那样,成为主流衣着风尚呢?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群体的财力有限,所购衣服大部分都是山寨产品,这也算是给山寨产业增添了活力,毕竟农民工的消费是中国一部分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大动力源。

过去工地是清一色的男子汉的天下,如今女工也渐渐多了起来,她们的穿着无疑给色泽单调的工地添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一些中老年男民工在穿着上不再修边幅,但那些女民工则不然,无论白天多累,她们晚上都会把自己的衣服鞋子洗刷得干干净净。尤其是那些年轻女性,她们的穿着通常都带来极高的回头率。于是,那些年轻的男民工也随之在穿着上下足功夫,他们宛如开屏的公孔雀,尽力在女民工面前展现自己的一面。在工地这片穿衣无法讲究的空间里,男女青年的衣着打扮,是最靓丽的风景。

新生代农民工在尽量让自己远离老一代农民工的穿衣体系,这说明农民工的穿着打扮除了要遮蔽生理上的“羞”之外,还始终想遮蔽职业上的“羞”。毕竟,他们也不愿城里人用别样的眼神看待自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职业虽限制了农民工的穿着,但在时间的打磨下,新生代农民工独有衣着文化也会越来越趋近成熟。对不同群体的穿着一视同仁,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标配”。

[责任编辑:李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