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三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三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6月08日08:51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随着2015年高考7日开考,这场改变无数人人生轨迹的大考,再次勾起许多人的难忘记忆。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 张漫子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又是一年高考时。全国900多万考生走入考场。老三届、保送生、“3+X”、扩招……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60多年来,高考镌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记录下那些年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随着2015年高考7日开考,这场改变无数人人生轨迹的大考,再次勾起许多人的难忘记忆。 

49岁的老汪1982年参加高考,距离高考恢复没几年。“当时的环境是,十年浩劫后国家急需人才,大学生非常稀缺。另一方面,考完后包分配,有很多好的岗位供你选择,报考的人很多,如果上了大学,你的人生就上了一个大台阶,路就好走很多。”他回忆说。

老汪记得,当年他所在的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有两三百人报考,仅有6人考取,“考题很难”。因为当时的老师、学生知识欠缺,有的老师需要“现学现卖”,自己去进修充电后再回来教学生。由于当时复习资料很少,“一本复习材料大家都传抄,老师还得亲自用油印机给大家复印。”

后来,老汪努力考上了贵州大学中文系。“我觉得高考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帮助我走向了社会,也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说,“不过高考制度发展到今天,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了'全民教育’,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富强了,只要你肯努力,都可以走入大学,享受高等教育。”

1992年参加高考的王波现在是北京一家环保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自己对高考的记忆是“噩梦”。因为山东人口多,考生多,名额少,大家都很拼命,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前的一年简直是魔鬼般的生活,竞争太激烈”。

不过回头看,他依然感谢那段日子。“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就在家乡山东高唐县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因为高考,我从家乡来到天津,考上了天津外国语学院,眼界更开阔,见识更多,也找到了职业方向。高考为我提供了一个增长见识的更大平台。”他说。

20岁的于清元2012年参加高考。“我身边有好多同学考前都出国读书了,但我选择留下来参加高考,因为高考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体验。”她说。

在她的记忆中,高考就像一场“全家总动员”。“虽我一人持枪,后面全家人都参与了'战斗’”。父母生怕对她备考产生影响,许多工作或社交活动都搁置了,一切服从高考。“虽然压力很大,但感觉挺不错。”她笑着说。

于清元认为,现在高考的意义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绝对,高考成功并不意味着成为人生赢家,但对于这场历练,青年人依然需要。

“我们是有梦想的一代人,高考对我们来说,更像是追求梦想的一扇门。开启这扇门,我们会有更大空间和更大的可能性。通过高考,我的梦想青春才刚刚开始。它是起跑线,而不是终点。”她说。(完)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