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史海读书 > 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有什么用

新华网思客2015年01月21日09:17分类:史海读书

核心提示: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把高中历史课程取消的声音。难道我们的社会除了工具理性,就可以不讲人文价值吗?

王小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在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们北大校友、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有关报道中说,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喜欢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他的儿子于辛说,父亲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座右铭,一直教育子女“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而父亲教会孙子的第一首诗,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不仅如此,另一位著名的两弹元勋、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他父亲邓以蛰当年是我们北大哲学系的美学教授,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邓以蛰先生出身于翰墨世家,他将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邓稼先的精神成长,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至于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众所周知,他的父亲是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汉语文字改革家钱玄同。钱三强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北京大学读了三年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后来又出国留学。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历史上出现过怎样的社会潮流,国学——我们中国的固有学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但不是对立冲突的,而且还相辅相成。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讲科技与文化关系时总是多强调科技进步为文化提供条件,以及对文化的促进推动作用,很少谈文化尤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乃至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甚至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度里,著名学府的有关专家学者也公开宣称:历史没有用,就是“好玩儿”。而近年竟有把高中历史课程取消,整体系统的历史知识被分割改编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份历史复习资料,以供高考文科考生使用。难道我们的社会除了工具理性,就可以不讲人文价值吗?难道我们的教育除了升学、就业效益,就可以抛弃素质培育和文化传承了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本末倒置,忘记了人类社会应该以人为本。“两弹一星”都需要人来发明创造,而“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关心人自身的素质培养和精神成长,关心发展人的文化教养。

国学有什么用?国学是关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学问。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人不能没有文化,国学的用处就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做外国人可以没有国学修养。做人当然还需要有许多其他知识和文化教养,但是做中国人就不能没有一些起码的国学修养。

历史有什么用?在《<资治通鉴>选注》导读中,我从学术方面作了一些阐释。在课堂上也经常碰到大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里我只想讲一点,就是有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人类学的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人们为了划分资源共享范围而进行主观认同的结果。这种想象或者说主观认同在传统方面主要有两个内容,即共同的祖先崇拜和共同的历史记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就是通常所说的炎黄子孙和五千年文明史。没有历史,没有这些共同的记忆,没有认同的依据,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不学国学,不讲历史,就是要拔根毁源;没有中国这个根,我们还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有些错误认识的产生有其历史社会原因。《管子》里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正当其时。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历史时代,但是几千年来,它的精华已经完全融于中国社会,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基础,并为新常态下文化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譬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转变作风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深得民心。而我们希望达到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那样的状态,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就有很多积极内容可以汲取并发扬光大。

本文为我在《东方国学丛书》首发仪式上的讲话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华网思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