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2014年“一带一路”在很多地方开花结果

2014年“一带一路”在很多地方开花结果

新华网思客2015年01月12日08:55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2013年时,“一带一路”还只是一个理念;但2014年,它已经不再只是理念和蓝图,而在很多地方都已开花结果。

叶海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

新华网思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13年时,“一带一路”还只是一个理念,但2014年它已不只是理念和蓝图了,它在很多地方都已开花结果,而这些地方之前往往不在我们的设想范围之内,可以说惊喜连连、硕果累累。

回顾2014年,我们感觉到,在机制体制方面“一带一路”推出了非常多的新机制,包括丝路基金等。此外,在一些周边地区,“一带一路”战略已经落到实处了,特别是南亚地区如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

2014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就也是显著的。过去中国政府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时,印度洋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现在开花结果的恰恰是那个区域。未来“海上丝绸之路”是否以与印度洋国家的合作为蓝本?眼下看应是如此。

关于印度洋国家,有几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印度洋国家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它们能帮助中国开拓海外市场的潜力并不太大。与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相比,印度洋国家的开发前景或者说潜能、开发空间有限。尽管这个区域人口非常多,但是自然人口与市场人口不是一个概念。要看到它们的底子比较单薄,前景也不特别夺目。

此外,印度洋沿岸主要国家印度到目前为止,对“一带一路”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读。如果印度不能成为中国在印度洋最主要的合作伙伴,那将来中国在印度洋推广“一带一路”时就会发现都是一帮小伙伴,这些小伙伴的能力,前景并不是特别让人看好。

同时,应当要看到,这一地区的地缘矛盾和安全困局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一带一路”战略虽然是在印度洋首先开花,但是如果中国就指望在印度洋地区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蓝图,禀赋还是薄一了点。那么,现阶段中国如何做好“一带一路”的推广工作,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广工作?

就“海上丝绸之路”来说,现阶段中国政府做的还是一些示范性的工程,未来中国政府的着眼可能是全球性的,朝向更成熟的市场发展,但是眼下来看中国政府能做的还是把全球经济体中相对边缘的国家尽快统合到中国的合作框架当中来,将与跟它们合作作为示范和蓝本进一步催生新的合作,创造新的合作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去年我去印度洋沿岸国家走访几个地方。我有几个感觉:一是中国在使用前人经验和概念的时候要更加慎重。为了在印度洋推广,中方经常引用郑和的先例,但要特别慎重。“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前无古人的,着眼的是中国的建筑能力在当地催生出工业化需求,为中国工业进一步全球化布局创造市场,这件事情郑和是没有想过的,他也做不到。当年他远洋航行与今天“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我们使用“郑和精神”激励国内公司走出去是可行的,但是用来说服中国的印度洋伙伴接受中国的概念恐怕说服力是不足的。中国与印度洋国家合作和与中亚国家合作是不一样的。中亚没有路,你可以修路,但是印度洋上海上交通枢纽是存在的,不存在说印度洋没有海上交通枢纽中国去开辟。它早已存在了,中国现在只是修建一些港口。这和当年郑和是不一样的。中国政府再用郑和来解释中国的战略,当地人虽然熟悉这个概念,但是却不利于他们理解“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内涵。

另外,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放,什么产业和对外合作都往这上套。这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你放的多了别人反而听不明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但鼓励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能走出去,中国政府及其相关企业需要慎重对待,要慎重考虑“一带一路”战略的适用范围。

最后,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要慎重。现在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开放的,谁来都可以,但是如果中国政府没有任何伙伴遴选机制的话,这样“一带一路”的机制安排很难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全球布局的有力配置。“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算经济账。眼下搞示范的时候中方可以适当少赚一点,让利多一点,但是不等于将来再做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靠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融资能力,有可能摊子很大但经济效益不明显,所以中方一定要精打细算。所以,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越是在做海外拓展的时候越要算好国内的收支平衡,千万不能单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

新华网思客会之纵论天下(第五届)国际问题研讨会8日在北京举行,二十多位知名国际问题“大咖”齐聚新华网新总部,共同回顾2014,展望2015,就中国外交和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与争锋。以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的发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