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温州炒房团,一个远去的传说?

温州炒房团,一个远去的传说?

新华网思客2014年12月22日09:27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纵观十余年的历程,无论是对于“温州炒房团”自身,还是对其他购房的民众来说,都主动或被动地体味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味道。

董希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说起“温州炒房团” 这个外界褒贬不一的群体,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媒体上报道过“温州炒房团”的缘起,但却不见“温州炒房团”这一专有称谓典出何处。而大多数温州人,似乎更习惯用“温州看房团”、“温州购房团”来代替。他们,似乎不喜欢用“炒”来形容他们曾经与中国房地产市场辉煌的经历。但不论是哪种称谓,它所反映出的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资本的出路,在江湖中可不仅仅只是个传说。

“温州炒房团”的三段式发展

历史总是后来人总结的。现在,我们不妨也沿着时间轴梳理一下“温州炒房团”在这些年所走过的路线。

1998-2000年:“温州炒房团”在自家门口小试牛刀。凭借改革开放20年积累的财富,已在商海打拼多年并积累了大量闲置资金的温州商人们,瞄准本地房市,温州民间资本进入当地房地产市场。据当时媒体报道,温州房价迅速从2000元每平米上升到7000元每平米甚至更高。

2001-2008年:“温州炒房团”的黄金时期。此期间,温州民间资本通过“温州炒房团”大规模向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扩张,仅2001年一年,温州资本投入到房产的就高达2000亿元,“温州炒房团”的名号由此诞生。随即,“温州炒房团”足迹开始遍布全国的省会与中心城市、二级城市,尽管2005年、2008年中央出台过几次较大的调控措施,但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他们所到之处,房价仍然涨声一片。

2008-2012年:“温州炒房团”走向分化。2008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又一次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推上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央“四万亿”的刺激计划“临危受命”,重新助燃了国内房价;另一方面,受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进一步影响,国内经济滞缓,房地产市场面临艰难选择。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与措施下,围绕房价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温州炒房团”出现分化:更多的温州资本持有人义无反顾地加入,更有甚者,部分“温州炒房团”还将战场推进到香港进行批量购房;而早期就进入市场的资本持有人,可能的确感受到了波涛汹涌下的暗礁,撤出了房地产市场。

由此,“温州炒房团”经过高潮之后的高潮,演绎出不一样的结果:有人说,“温州炒房团”至少有八成被套,资本被掏空且资不抵债,民间资本大伤元气;有人说,被套牢的大概只有三成,大部分投资房产市场较早,退出及时;有人说,被套的主要是2010年底以后进入房产市场的,他们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温州民间借贷……

与“温州炒房团”相伴的故事

纵观十余年的历程,无论是对于“温州炒房团”自身,还是对其他购房的民众来说,都主动或被动地体味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味道。

“全民话房”。近十年来,围绕房地产价格是涨是跌、对房产是买是卖、房地产泡沫破裂还是维持等话题,房产专家们或是房产大鳄们,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甚至是自媒体,进行即时的,也是长期的、甚至是互动式的交锋,掌握了中国老百姓主要的公共舆论话题的同时,也把国内房地产行业搅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在国家调控政策出台前后,房产话题更是多如牛毛、更是碰撞激荡,“形成一种交锋和互动的公共的平台和空间,这个平台和空间存在于每一个参与主体的主观意识之中,成为他们借以发泄情绪和施展本领的理想之所”(秦文宏,2013)。

尽管这些话题争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也恰恰是这种雾里看花的状态,给各方博弈提供了土壤,推波助澜强化着广大老百姓,尤其是“温州炒房团”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并付诸于买房卖房的实际行动;而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也借“温州炒房团”之名博得公众眼球,以显示楼盘升值的潜力,进一步推动着“温州炒房团”浮浮沉沉地迈进。

“全民借贷”。“温州炒房团”的主角,如果说20世纪初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温州民间资本持有人主要还是白手起家、并积累了相当财富的一些小企业主,那么随着房地产市场暴利的诱惑,到了后来,就出现了专业的炒房团。“专业炒房团”以自己的亲戚、朋友为成员,投入部分资金作为运作资金,宣传、外联、营销自有一套体系,而部分资金来源,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民间集资和银行贷款。

这样,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那就是与“温州炒房团”紧密相连的“民间借贷”。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曾于2011年7月发布了 《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报告显示,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相当于温州2010年GDP的三分之一;而大约40%的民间借贷资金没有进入生产领域。来自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的信息也显示,温州中小企业大约有70%与房地产有关系,有的买楼炒房,有的入股投资。

先前涉足房地产投资的温州小企业主,有一个从做实业到做投资的过渡,他们可能更珍惜过去的积累,看重未来的风险,传承的也的确是“抱团打天下”的理念,他们将资金聚集在一起,不仅投资房产,还投资其他行业和项目。而后来的“专业炒房团”,客观上来说,人员杂,胆子大,资金少,但奉行的却是的“以钱炒钱”的赌博心理,由此一定程度引发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再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老话再提:民间资本何处去

“温州炒房团”的经历,其实折射出更多的就是国内民间资本的遭遇问题。

我国民间资本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民间实体企业发展遇到体制、政策以及自身限制等各种瓶颈时,其积累起来的大量民间财富开始在寻找新的利润领域时表现出大规模的逐利性流动。除了进入繁荣或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更多的民间资本一是进入投机市场, 比如“温州炒房团”、“炒煤团”、民间借贷等,带来很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是继“炒房、炒煤”后,部分民间资本开始向虚拟经济转移,进入了创投和私募领域。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健康流动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医疗、教育、金融、市政等多个领域。2012年3月29日,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成立;今年3月1日,作为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和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的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实施,试图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尽管,这些政策和措施还没有很好落地,民间资本尚未迅速走上规范、健康发展之道,但随着政府政策的放宽和政策倾斜,很多行业和部门都开始对民间资本开启大门。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决策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态度,十分明确。同时,有关部委以及部分省市,如福建省、深圳市等,也已相继发布了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以前受到限制或被禁止的多个领域正在敞开胸怀拥抱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投资进入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这其中,民间资本如何进入正规金融体系也备受关注。2012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 表明民间资本不仅可以参与银行股份,还有可能实现银行控股。2014年7月份以来,5家完全由民营企业发起的试点民营银行已全部开始筹建,而温州民商银行就集合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资本优势。12月1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渠道。同时,还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工作的通知》,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照同等条件参与改革。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过热行业受到调整,部分民间资本投资受损,投资相对谨慎;另一方面,部分已进入垄断行业的民间资本或是遭遇“弹簧门”又被“挤出”,或未获得预期回报,影响了民间资本投资信心。因此,对民间资本投资引导,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组合牌中亮出王牌。而民间资本持有人,也要克服短期炒作、盲目跟风、贿赂腐败等旧有惯性,以一种新的姿态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世界。

“温州炒房团”或许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更期待勤奋聪明的温州人创造出新的精彩故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