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与世界保持多远的距离

与世界保持多远的距离

新华网思客2014年11月26日09:19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即便是在以“有用”为标准的现实社会里,保持“自我”也是至关重要的。

陈方

专栏作者,资深评论人

书本

几年前看过一份报告,大意是说,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读书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是为了自身的显赫,为了自身的地位,为了社会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和占有了相当的知识。

报告是美国兰德公司出具的。这样的判断当然不可能被国人认可,在更多国人朴素的认知里,受教育是为了谋生,乃至为了阶层流动,受教育自然是“有用”的。

教育和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作家王安忆有一次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一番致辞,被媒体刊载后旋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引发热烈讨论的是她三个“浅显的嘱咐”,概括来看,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

王安忆认为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而一味追求效率,缩短或忽视过程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判断;她劝学生不要急于加入竞争,不要因为一个阶段的胜负而限制了视野。王安忆这些对生活的哲学性思考,与当下教育渗透的价值观,以及主流社会价值存有差异,引发讨论自在情理之中了。

与王安忆的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北大教授陈平原的《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王安忆一样,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警惕与远离主流价值观,养成独立的趣味和广博的审美。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谋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读书”,方称得上“风景”;这样的“风景”,方值得你我好好追怀。陈平原很诗意地陈述读书的意义。

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这是一种看上去很有“气质”的生活姿态。裹挟在时间洪流和公共意向中,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被推攘着、绑架着,没人愿意从急吼吼的功利氛围中抽身而退。“有用”、“效率”、“竞争”是否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无论我们如何倡导,年轻人走向社会后总要面对各种压力,他们还是要应对推崇竞争和效率的社会现实。所以,很多人对王安忆和陈平原的“无用之用”不置可否,这样的“无用论”便被冠上心灵鸡汤的名号,经历过转发之后便被遗忘了。

但是,即便是心灵鸡汤,它也不是虚无的。时代给了你什么样的价值观,并不见得你以这样的价值观就可以构建自己幸福的人生。即便是在以“有用”为标准的现实社会里,保持“自我”也是至关重要的。想一想,如果完全顺从社会主流意志,社会上说什么是有用的你便去追随什么,什么是成功的你便追逐什么,那么你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社会认识”而活?

我所理解的“无用之用”,以及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并不是说消极“无为”地和这个世界刻意脱离,而是在自己内心保持自由和独立。我一直记得一个朋友曾说,“不被社会舆论左右,这是一种思想的独立;而不被社会环境左右,这是一种行动自由。”面对时代给你的价值观,必须对自我有彻底的了解,然后不妨先想清楚什么是构成自己良好生活的要素,再接着去承受与主流不同的压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