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2500点不过是场风花雪月

2500点不过是场风花雪月

新华网思客2014年11月17日08:23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2500点也就是个整数点位,不能不当回事,也不必太当回事,得而复失很正常,失而复得更正常。

水皮

财经评论家

wKhTglRi9p8EAAAAAAAAAAAAAAA729

2500点,本来就是整数位。

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整数位了,所以,2500点就变得不同寻常。

A股第一次见到2500点是八年前,没错就是八年前,听起来的确有些遥远。2006年12月26日,上证指数以2437点开盘,先是下沉到2424点,然后冲高2505.70点,收盘则收在2479点,2500点在当天也是得而复失。更早的2006年6月左右,上证指数还在1500点附近游荡,水皮在题为“2500点是一个什么点位”的杂谈中预测上证指数可能在年底突破2500点,这是一个历史高点,历史上A股曾经到过2245点,时间是在2001年的年初,而事实上,上证指数在突破2500点后一路狂奔,年底的点数是在2675点。而当年水皮之所以会如此胆大妄为,只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判断,只要确定这是一轮牛市,则指数必然突破2245点的高位,而五年的时间溢价250点是无论如何都说得过去的,时间成本也值这个价。

虽然2500点和6124点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高点位,但是,可怜的A股已经有整整两年都没有见过这个点位了。2009年A股的高点尚到过3478点,2010年也还见过3306点,甚至2011年都能在3062点徘徊,但是进入2012年,只见过2478年的所谓高位,2013年更是只望到过2444点的所谓高位。尽管有人讲,A股的持续走熊是正常的,是中国经济转折的代价,但是发生了金融危机的美国却因此走出了长达五年的大牛市,A股的病岂是一个代价就能一言以蔽之的,人有病,天知否?

A股的病,病在体制,只有解决了体制上的问题,加快释放资本潜力,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更加充实的血脉营养。药方就是对外开放,对接全球,俗话讲,外来和尚好念经,既然我们自己念不好,不妨借力打力。

“沪港通”的决策过程已经说明,这不是一个一般的经济决策,而是一个顶层设计的政治决策。这个决策现在看来,一箭双雕,对A股是借船出海,对港股是曲线救国,两地走势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2014年4月正是在博鳌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突然袭击,“沪港通”这三个字才引爆了投资者的无限遐想,而香港“占中”导致的混乱又让“沪港通”进退两难。关键时刻又是香港特首梁振英在APEC晋京期间披露习近平总书记拍板了“沪港通”挂牌决定,第二天上交所和港交所就同时宣布了11月17日的良辰吉日,而当天,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毫无疑问,“沪港通”就是这种“包括”的产物,所以,从“沪港通”的披露到对接最后到成行,不仅李克强总理操心,梁振英特首操心,连百忙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都操心,这不是政治决策又是什么?

2500点也就是个整数点位,不能不当回事,也不必太当回事,得而复失很正常,失而复得更正常。实话实说,“沪港通”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太快,反而让人有不适应的不真实感,而A股从2300点短短两个交易周不到就冲到2500点,引起惊恐也在所难免,更何况银行股之类的中国银行出现了涨停,而创业板出现了暴跌。虽然跷跷板效应一直存在,但是幅度过大也提醒我们,其实A股现在的存量资金还是有限的,6000亿的成交量已经远超历史天量,持续性短期会受考验的,毕竟引进的外资有一个渐进到位的过程,而新兴市场指数调整更是明年的议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谨慎不是坏事,小心驶得万年船,但是,2500点真的不是什么高位,何必自己吓自己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