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挖掘机”背后的粗暴与幻想

“挖掘机”背后的粗暴与幻想

新华网思客2014年11月02日16:03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过于宏伟的口号,难免成为笑柄;而挖掘机的粗鲁,也注定不是归宿。理想和现实之间,应该取得一个平衡。理想和现实之间,应该取得一个平衡。理想其实未死,总以某种形式活着。现实也未必那么可憎,学会与其共处。

马立明

资深评论员,政治学博士

一个没有阳光的正午,我搭上公交车,随它在满是雾霾的城市中行驶。如此天气,车上多数乘客昏昏欲睡。这时,经过一工地,迎来看到一辆非常威武的大型挖掘机,造型像中央九套常播出的马门溪龙。全车男女都一下子来了神,争相观望。于是,车厢里响起那耳熟能详的段子:

“现在问题来了——”

“挖掘机技术——”

“哪家强——”

“山东济南找蓝翔——”

然后,很多人一起傻笑,完成了一次无厘头的自娱自乐。开挖掘机的师傅,面对乘客的围观,竟然还回了个礼,像60年代的先进拖拉机手,再次引发一阵尖叫。随着公交车开走,挖掘机的身影远去,乘客们又回归到瞌睡状态。与挖掘机的不期而遇,点缀了这个无聊午后;霎时的欢愉就像一次“快闪”,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不知多年后会否有人记得,全车人有一场秘密的狂欢。

虽然不少蓝翔技校的负面新闻涌出,比如校长跨省打人、校长太太加入邪教组织等等,真假难辨,但这是另一码事。人们对挖掘机的调侃,依然爱不释手,难以割舍。相关创作一浪接一浪,高潮迭起。这台灰不溜秋的巨无霸成为了时代热点,民间还出现了“让挖掘机进春晚”的呼声……

关于挖掘机的故事,前几天我还听到一个。报社一个女编辑C姑娘,受了点刺激,冲到主任那里递交辞呈。问其原因,她在把报社上下都骂了一遍后,说了一句:“理想死了”。

这个主任不知怎么接。停顿了好久,他问:那你下一步准备怎么打算呢?

C姑娘的答案语惊四座:“我去学开挖掘机去”!

这位C姑娘曾经跟过我实习,我了解她的想法。她之所以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恐怕也与我“放毒”有点关系。她毕业于一所全国知名学府的文科专业,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德里达;她梦想成为苏珊•桑塔格,或者女版白岩松,老是把“铁肩挑道义”一类的话挂在嘴边;她容易走极端,认为此生若不能有声有色,就应彻底湮灭。

正如孔雀开屏漂亮,屁股却惨不忍睹。当你窥清事件全貌,此前美好印象便会烟消云散。这个C姑娘进了报社,干了5年后,她就开始深深痛恨这个行业。加上一些偶然事件,比如偶像入狱等等,更使她心灰意冷,听到了梦想破碎之声。而她挂在嘴边的“挖掘机”,在这里成为了一种隐喻——成为“旧我”的掘墓人,将理想及青春一起埋葬。

“挖掘机”段子之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有人说是因为高超的营销手段,这点我当然赞同。但为什么它能准确无误地戳中国人的兴奋点呢?这背后反映了一种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一种怎么样的社会心态?从大众心理学分析,挖掘机与现代社会必然有深刻的关联,这里面显然隐藏了某种能刺激大众的密码。

近年来,先是国家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高速公路、高铁、能源开采等大规模工程的纷纷上马。接下来的“城镇化”,又是一番大拆大建。中国建筑行业也进入一轮前所未有的“野蛮生长期”,各种工程车辆争相出动,四处挖坑,从城市到乡村,烟尘滚滚。在诸多工程车辆中,挖掘机因为庞大的身形、出众的臂力,成为其中的代表。

简单,粗暴,直接,再给你挖个坑,这就是挖掘机的特点。一切都是那么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生活目的性很强,时间很赶,分秒必争。在挖掘机的逻辑中,挖了一个坑,又是下一个坑,摧枯拉朽,滚滚向前,冷酷无情,野蛮粗暴。——没有道理可讲之时代,与其当一辆精致的小汽车,不如成为横冲直撞的挖掘机。相反,谈些风月,讲些理想,聊点情怀,已经变得很奢侈,甚至很可笑。音乐有《小苹果》,图腾有挖掘机,都是劈头盖脸的暴力美学。通过挖掘机这个段子,可以读懂当下的中国。

这一切本来也无可厚非。只是说,有点苍凉和无奈。理想何处安放?情怀何处安放?一些梦,最终还是被惊醒:你看到“伟大事业”成为生意,看到“责任担当”成为工具,看到“公共利益”成为腐败链条,看到“圣徒”成为了“囚徒”,看“情怀”变成了“公孙某”……庸俗化不可避免。如某人所说,“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在这堆破裂的神像前,只有“挖掘机”是真实的。

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言必称理想与情怀的不一定是导师,也可能是骗子。这是世界的冷酷真相,挖掘机只是将其一一解构。这是对人生无奈的调侃,对诗意世界的背叛,对理想破灭的自嘲,对实用主义的妥协。

所以,C姑娘她看到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不断被日军投下的炸弹轰炸的镜头,就想起了自己。她跟我说,“你们全是个骗子,包括你。当年骗了我入行。”我除了呵呵,也只能呵呵呵了。

不仅仅是传媒业,很多行业都进入迷惘期。其中不乏电子、制造业、金融、高端服务等产业,不少昔日的精英都感到深深的迷茫。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母校,似乎已不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光环。被问到比如“哪里毕业的”一类问题,他们索性回答“蓝翔”。

总之,黄金时代不再,神话坍塌破灭,这是黑铁时代,活跃着挖掘机等史前巨兽的白垩纪。

电影《后会无期》中,提到了那颗身兼人类重任的“旅行者一号”卫星。这代表了人类最纯粹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阿吕骑着摩托越过半个中国,就为了目睹它的升空。圣徒将它视为偶像,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卫星一样,达到无人企及的高度呢?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能成为卫星。就连卫星本身,也有可能粉身碎骨。“旅行者一号”,最后在三人面前,以华丽的身姿崩碎,留下一串苍凉的问号。多少梦想,最后归于无声。电影谨慎地提醒我们,理想主义有毒。

中毒太深,必然神经错乱。看到挖掘机就傻笑的芸芸众生,包括你和我,就是这样的傻子。当不了卫星,就当一台挖掘机吧。

过于宏伟的口号,难免成为笑柄;而挖掘机的粗鲁,也注定不是归宿。理想和现实之间,应该取得一个平衡。理想其实未死,总以某种形式活着。现实也未必那么可憎,学会与其共处。人一生,谁没经历这个过程呢,只是有时入戏太深,难以自拔。如电影主题曲《平凡之路》中唱的,“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当然,每个人对挖掘机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人眼中,说不定有一千台挖掘机。我仅此讲述我眼中的挖掘机。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华网思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