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挑战太空 那些因悲而壮的痕迹

挑战太空 那些因悲而壮的痕迹

新华网思客2014年10月31日12:50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格林尼治时间2014年10月28日下午6时22分,“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瓦勒普斯岛发射升空6秒钟后爆炸,“天鹅座”宇宙飞船第三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任务也随之夭折,令人扼腕。

“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是世界航天史,更多的时候,它因悲而壮,因挫而勇。

格林尼治时间2014年10月28日下午6时22分,“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瓦勒普斯岛发射升空6秒钟后爆炸,“天鹅座”宇宙飞船第三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任务也随之夭折,令人扼腕。

太空探索进入“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将政府主导的太空探索转向更为纵深的小行星与火星,把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近地轨道运输服务则交给商业市场,鼓励私营企业研发低成本载人飞船。此次发射失败的“天鹅座”就是来自轨道科学公司的货运飞船,相当于把补给物资送上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快递员”。

轨道科学公司并不是唯一入围NASA近地轨道往返运输业务的民营企业。伊隆•马斯克——没错,就是那个创办了最早的互联网支付公司Paypal、并造出史上最炫电动车特斯拉的马斯克,发射“龙”飞船大获成功。而在两个多月前,他的试验火箭同样遭遇半空爆炸。

接连事故似乎给民间航天热泼了盆凉水,为高性价比著称的民营企业产品可靠性打上了问号。然而,我并不认为笼罩在问号之下的仅仅是私企。无论近年来作为国家行为的各国太空探索多么成果丰硕,风险始终是人类航天活动的最大挑战。从前苏联“礼炮二号”悲剧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数十名航天员献身蓝天。20多年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澳星”,也险些爆炸在发射台上,而之所以没有爆炸,是因为工作人员冒着火箭随时可能倒地的危险冲上发射台,卸出了燃料。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但航天大概是最难进入庖丁解牛之境的人类行为了。没有哪次飞行是上一次的重复,在技术基础迥异的今天,即使是美国也难以复制半个世纪前的阿波罗登月。然而,从刀耕火种一路跋涉入现代文明的人类是这样一个物种:明知危险而前行,明知遥远而当下出发,明知艰难而不言放弃。“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是世界航天史,更多的时候,它因悲而壮,因挫而勇。

以地球为坐标点放眼看去,这个秋冬之交的太空被我们地球人搞得挺热闹——

近地轨道上,国际空间站运转如常,尽管期待补给物资的6名宇航员不得不多等上一段时间了。各种卫星争先恐后奔向比空间站更高的高空,包括中国首颗采用视频成像体制的微卫星“天拓二号”。空间站大有大的好,卫星微有微的妙。

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上,“玉兔”仍在超期服役,几天前升空的试验器已把为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探路”的任务完成大半,很快将返回地球。

与我们最近距离约5500万公里的火星,印度探测器“曼加里安”顺利入轨,与待在火星表面的美国“好奇号”探测器一起寻求那个提议的可行性: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啦,咱们还是回火星吧!

目光再拉远一点,离地球约64亿公里处,10年前起飞的“罗塞塔”号探测器终于进入了“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轨道,按预定计划将在十来天后释放着陆器,对如同太阳系活化石般的彗星启动探测。

在更远更远的深空中,人类37年前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飞出太阳系核心区域,进入恒星际空间。即使它进入下一个星系还需要三万到四万年,我们毫不怀疑那一天终将到来……

尽管生命的存在即生命之最大意义,我们常常挥之不去价值无所着附的虚无。置于以光年为刻度的宇宙视野,这种飘忽感突然为某种庄严所替代:即使这一代人不在了,即使人类不在了,从地球飞向太空的那些痕迹证明,至少,我们曾经来过。

昨晚与一位航天器设计师聊天,他就是以这样庄严的表情描绘自己理想中的探测器:百年千年后仍在优美飞行,只关乎空间,与时间无关。

Hello,地球人,我爱你们。(白瑞雪)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