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尚品 > 英国家庭教育漫谈

英国家庭教育漫谈

中国青年网2014年08月11日10:13分类:尚品

核心提示:一个传统的英国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在其成长的道路,既要有理性的思维和高尚的德行,又要有很高的学识,礼貌和教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不仅拥有王室的高贵,人文的深厚,更对教育十分重视。大概正是因为如此,英国才能在近代最先拥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和作为精英人才教育之摇篮的公学。历史上的英国,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而英国的家庭教育,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十分深远,能够作为一个缩影,反映出英国教育的整体面貌。

英国的家庭教育独具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能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的价值。一个传统的英国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在其成长的道路,既要有理性的思维和高尚的德行,又要有很高的学识,礼貌和教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的宠爱不是无条件的

在英国的家庭中,对孩子无理由的娇纵与宠爱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纠正孩子所犯的错误是必要的行为,更有甚者,英国的父母是不反对惩罚孩子的。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较为严厉的行为管束。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他们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每个人都不可以为所欲为,哪怕是孩子,幼稚和弱小并不能算做任意妄为的借口。与美国等国家不同,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父母体罚孩子是合法行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动不动就出现的关禁闭并不是小说的虚构,在英国,至今仍有许多古老的学校还在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章制度。

把餐桌当成课堂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形成适应社会的性格。

鼓励孩子自己用餐

和多数中国家长动辄喂饭的行为不同的是,英国的家长大都鼓励孩子自己用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自然地喜欢上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家长不应当干预,完全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

杜绝偏食和挑食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通常会出现的偏食和挑食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的正确管教和引导。英国的家长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孩子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家长往往会把这个菜收起来。餐桌上的教育不仅是为孩子的健康着想,更是为性格养成打下的坚实基础。英国的家长们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劣势性格,在将来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发展成人见人厌的后果。

学习用餐礼仪

英国的家长们因其绅士的传统,还很注重对孩子的用餐礼仪的教育,小孩子往往四岁时就学会用餐的所有礼仪了。

让孩子帮忙做餐前准备工作

在餐桌上,家长还十分注意孩子的参与度。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觉得很有意思,也能体现自己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参与获得家庭认同感。

重视环保教育

在英国,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制品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性垃圾”。每一次外出郊游之前,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榨取果汁制作健康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饮料、罐头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务实消费观念

英国有很多二手的跳蚤市场,卖的大多是些各个家庭闲置的物品,也有一少部分是全新的。Ms. Lee偶尔会去逛逛这些二手市场,有时不仅能在里面找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整理箱、烛台、书籍等,还能为她的女儿Lily淘到一些心爱的宝贝。有一次她给女儿Lily买了一双八成新的运动鞋,Lily非常喜欢,她还自己挑选了一个机械玩具狗,每天把玩,爱不释手。Ms. Lee 说,小朋友容易对玩具喜新厌旧,买新玩具有时免不了浪费,这时,二手市场里的旧玩具无疑就是个好的选择,Lily平时玩儿的玩具大都是二手的,她也从不在意,偶尔才会买点儿新玩具。

独立意识需要重点培养

“子不教,父之过”是中国人信奉的圣人之言。英国的家长也是这样认为,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的家长就会被认为是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在公共汽车上,英国人会主动给老人和女士让座,却不主张给孩子让座。只要有条件,孩子从小就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爱孩子但不对他们的饮食起居过度夸张地照顾,不让孩子吃得过饱,穿得过暖。大人也不会陪孩子进游乐场游玩。小学生童子军经常组织登山、野炊等夏令营活动,也是为了鼓励孩子独立地应对和处理问题。

在Dr. Smith的家中,小小的Holly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熟练地用汤匙吃东西,极少需要妈妈一口一口地喂。厕所的马桶较高,Holly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爬上去,但Mrs. Smith从不守在旁边,更不会为她准备厕纸。Mrs. Smith熨衣服时,Holly也会拿着一套熨衣服的工具在妈妈旁边“工作”,虽然只是玩具而已,但看她那有板有眼的认真样,还真像那么回事。正是这一件件看似小事的“大事”,铺下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石阶。

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毛主席语录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普遍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怎么教,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正因“人之初”不知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注重德育是历史悠久的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但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却不叫德育,而是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为“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自律以及与他人良好相处,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有四点: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一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道德的含义。

诚实与自尊紧密相联

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尊自重和尊重他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的学校有些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了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花钱培养孩子的顽皮天性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教育我们要听话,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是顽皮的或者说父母是在花钱培养他们的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全家总动员去某个朋友家吃饭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周末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有家庭会选择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力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自信心的强弱,是他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常常会在欧美的文学影视作品中读到这样的话,“孩子,你能行!”这是在鼓励孩子充满自信地去应对挫折,尤其在处境艰难的时候,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英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之一,即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英国的父母不娇纵孩子,不主动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要让孩子明白,你无须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有不足,这一次没有做好还有更多的机会,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尝试,你就会感到其乐无穷。英国人就是这样塑造孩子的自我意识的。

培养孩子的勇气

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英国幼儿教育中树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英国人锻炼孩子勇气的重要办法是鼓励孩子参加探险活动。让孩子在面对危险的环境时激发出自己的勇气,同时也能够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孩子的友爱和责任心

英国家庭注重开发孩子的爱心,父母往往通过豢养小动物来教育孩子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伴随着爱心的成长是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多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他们会感觉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会主动承担他自己那一份工作,能够达到培养孩子对公众事业和社会的责任心,为今后担当社会角色打下基础的目的。

大方而自然的两性教育

一天晚饭后, Mrs. Smith和她的女儿Holly在客厅玩耍。Mrs. Smith对Holly唱了一首歌:“Holly and Jack,sitting in a tree,K—I—S—S—I—N—G!”Holly“Wow,wow”地捂着脸大叫,一副很害羞的样子,而越看到她害羞,她妈妈就唱得越起劲儿。我们看到都会觉得惊讶,为什么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唱这种内容的歌呢?其实,英国的青少年经常拿这首歌来取笑一些关系好的男女,Jack 是Holly的同学,也是好朋友,所以Mrs. Smith经常拿他们来开玩笑。这件事让我们见识到了英国人对两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他们觉得两性之间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普通的,不需要遮遮掩掩,所以也不会忌讳对小孩谈两性之间的话题。但开放不等于颓废和为所欲为,而是在自尊自重的前提下正常交往。有的父母送给孩子的成人礼物是一个避孕套,让孩子有防患于未然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孩子尽可能不在两性关系中受到伤害,这也是用心良苦的表现。

不做孩子的坏榜样

很多英国女人都有抽烟的习惯,Ms. Lee也是个烟民,她从16岁起就开始抽烟。她说她曾经想戒掉,却以失败告终。但是,每次她抽烟时都会去后院,从不在屋内抽,也不在Lily 面前抽。对比中国的某些父母,他们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打麻将,甚至大打出手,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根本不担心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相比之下,Ms. Lee在抽烟时有意避开孩子的细心做法,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了。

教会孩子懂得忍耐

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能力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英式的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因在学步时摔倒跌青膝盖而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 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于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韧性格便自然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责任编辑: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