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中国男人怎么就配不上中国女人

中国男人怎么就配不上中国女人

新华网思客2014年08月04日10:08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从美国漂洋过海而来的中产阶级意象,在媒体渲染下已经扭曲成了一种想象中的共同神话。

男人和女人永远是谈不完的话题。这不,最近网络上各种“直男癌”的话题飘来飘去,说着说着又成了“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还配上一张《泰囧》里王宝强和范冰冰的剧照,从感官上再次坐实了这个观点。

对此,女人们理直气壮:中国男人不注重打扮,邋遢,不喜欢锻炼,精神萎靡,外表一塌糊涂,而且还十分大男子主义,对女人一大堆要求……

男人的回击仍然是老一套:中国男人需要负担家庭和事业的责任,不注重外表和身材是因为没有资源(包括时间上的、精力上的以及金钱上的)进行包装,女性言论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观点,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却光想追求权利,等等等等。

两方面的攻伐颇为热闹,但基本上都是在自说自话,拥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让绝大多数队友认同却引起对方攻伐的逻辑,于是双方完全没有了中间立场。在我看来,这源于两个概念在作祟:想象的共同体和中产阶级神话。

“想象的共同体”,借用自安德森著名的《想象的共同体》,他是想说明人们总是将自己认同为某共同体中的成员,民族意识由此起源。我则想将这个概念移植到这种中国的中产阶级意识上来。逻辑很简单:如果中国男人vs中国女人这样的嘴仗能够打起来,那么事实上也就证明了两方都认同了自己以及彼此“中国中产阶级”这一共同体身份。而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对这种争论视而不见的群体,要么自认不是“崛起中的中国中产阶级”想象中的一员,要么真的不是。不打这种嘴炮的人要么是整日奔波为生计发愁的下层民众,要么是根本就无所谓的资产阶级。搬砖民工是不能理解这种嘴炮的,而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则不屑于搭理。

中产阶级在中国无疑是一个被各种信息扭曲了的一个概念。如果按照严格的统计标准来看,能上网、有空关注这种嘴炮并且发表长篇大论参战的都可以叫做中产阶级,但毫无疑问这种统计标准是普通大众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所能接受的“中产阶级”标准,是超过30年来各种欧美发达国家的媒体以及很多国内媒体灌输给他们的。我想能够在这里阅读这篇文章的人,脑海里大概立马就能构建出一个美式中产阶级在美国媒体中的标准图景:一栋拥有前后花园独门独户的房子,后院大概还会有个游泳池,一对夫妇两个孩子,外加一条狗两辆车。如果再继续脑补下去,大概还可以YY出在某家公司当中层经理的中年男性和家庭妇女,还有一个稍大点儿、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和读初中或者小学的小女儿。毫无疑问这家人都是漂亮聪慧、打扮得体的。我想参加论战的绝大部分人(不分男女)在提到中产阶级的时候都会在脑海里闪过以上景象,并且愤怒地表示自己活在大城市却无安居之处根本就还是无产阶级,并不接受自己的收入水平在中国处在至少前30%、完全有资格称为中产阶级的现实。

这种愿景(Vision)和现实的错位,就是我所谓的“中产阶级神话”——用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标准来要求现实。如果衡量一下“直男癌”或者最近的“中国女性Vs中国男性”的言论里中国中产阶级女性对于理想男性的标准,会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对于理想中的美国上层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男性的标准,只有这个层次再往上的男性才有能力并且有资源达到这样的水平,满足对男性所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要求。

如果详细展开来说,像美国影视剧中的人物那样,男性能够负担在环境良好的郊区社区(Suburb)的房产和居住条件,并且还有能力和资源投入到对自己外貌的修饰上,这必须得达到美国人收入水平的前10%——也就是上层中产阶级的标准。他的职业多半是高级经理人、医生或者是律师(在目前这个时代,在美国能达到这个水平的还有一个职业:程序员,但往往会被女性不自觉地忽视),普通的中产阶级是断然没有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观念与现实之间的错位。调查显示,美国民众观念和现实中的财富分配就是这种错位的生动体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贫富差距尚且与真实的贫富差距相去甚远。

看到这里,有些女性会说,我只是想让对方注重一下装扮,并不关心物质。首先,你确定真的不关心物质?其次,这里显然忽略了关注外形所需要的金钱、精力和时间成本。

如果并不追求对于男性的社会责任(比方说那些并不打算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成立家庭的男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倒是可以分出资源投入到对外貌之类的要求上来,并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那些从欧美发达国家来到中国的年轻男性就更加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如鱼得水,毕竟他们既不用承担本国社会中要求男性的社会责任,也不用承担中国社会中要求男性的社会责任,至于相较中国类似能力的年轻人而言有更高的收入,可能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是,移民欧美的亚洲年轻男性则处于一个完全相反的境地:他既要承担亚洲社会中要求男性的社会责任,也要承担欧美社会中要求男性的社会责任。无怪乎亚洲男性在移民欧美之后压力巨大是一个普遍现象了。

而中国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则完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逻辑,其自相悖谬莫名其妙之处早已说的很清楚,并不需要我在此详述。从这个角度来说,They're not talking in the same language.(他们并不在同一语境下讨论。)

最近热播美剧《暴君》里的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影视中的美国中产阶级:一栋房子,两个子女,一位伴侣,同时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外形,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有几点值得指出:一,他是一位住在帕萨迪纳(Pasadena,加州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儿科医生,在美国著名的富人区有一份典型的高收入工作;二,他是外国独裁者的儿子,也就是说他甚至不用操心之前就读医学预科和医学院的高昂学费,而绝大多数美国本土医学生的家庭都是无法承担如此昂贵的学费而需要学生贷款的,很多人需要工作10年以上才能还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剧是很写实的,但同时对那些并不了解美国现实的人而言却十分具有误导性。在现实中就算是已经十分高薪的硅谷程序员们(他们的收入能排进前20%),尚且会为不能承担旧金山湾区高昂的房价而发愁,更别说普通的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了。

从美国漂洋过海而来的中产阶级意象,在中国媒体渲染下已经扭曲成了一种想象中的共同神话。“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和“英俊帅气有房有车”只是这种神话的一体两面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美国电影里建立世界观和看《纸牌屋》认清美国政治腐败本质上遵循的是同一逻辑。

文/台伯河

[责任编辑: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