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史海读书 > 为清朝画上句号的隆裕皇太后

为清朝画上句号的隆裕皇太后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05月30日10:28分类:史海读书

核心提示:在大清帝国最后10年间,有两个重要的女人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慈禧,另一个是则是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

在大清帝国最后10年间,有两个重要的女人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慈禧,另一个是则是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这两个女人,一是姑姑,一是侄女,都出自叶赫拉那氏,都成为皇后、皇太后,大清帝国后宫的主人,但两者命运却大不相同,慈禧太后不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享受过甜蜜的爱情,而隆裕虽贵为皇后,却没有光绪皇帝的宠爱,虽是后宫之主,但却受珍妃等人的排斥。宣统皇帝继承大统后,隆裕虽成为皇太后,与小叔子载沣共辅幼帝,却又因革命风起,最后不得已亲手签下退位诏书,成为千古帝制的收场人。 

老佛爷的接班人

1910年老佛爷走了快两年,清政府的改革仍在继续。已经5岁的宣统溥仪显然只是个虚设的小皇帝,真正掌握实权的是老佛爷临死之前指定的那帮接班人。其中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做摄政王,而她的侄女则被安排接自己的位置,做了“裁夺大权”的皇太后。

这位接老佛爷的皇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在人们普遍的认识中,以为溥仪的皇后婉容是中国的末代皇后,而事实上,婉容哪算得上什么真正的皇后,她的丈夫溥仪6岁的时候就辞职不做皇帝了。在历史上,最后一位从大清门正式入宫的皇后,应该是慈禧太后的二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后来的隆裕皇太后,她是光绪皇帝明媒正娶的大老婆。

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二弟桂祥的次女,虽然相貌平平,但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端庄贤淑,为老佛爷所喜爱。在静芬很小的时候,老谋深算的慈禧便打算将静芬接进宫内,嫁给光绪皇帝,想用牢牢的血缘关系控制皇帝的宝座。于是,她老早就给二弟桂祥撂下一句话,静芬不准嫁给别人。有了慈禧的话,桂祥不敢违命,静静等待老佛爷安排。时光一晃,静芬已是19岁,她的姐姐和妹妹都分别嫁人,而她却仍待字闺中。至1889年,静芬在姑姑慈禧的一手主导之下,被选为皇后,嫁给了比自己小3岁的表弟光绪。

大婚之初的隆裕并没有新嫁娘的欢乐,也没有后宫之主,母仪天下的荣光。光绪皇帝的异常冷淡让她独守空房,成了典型的活寡妇。

光绪皇帝为何对皇后如此冷落呢?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大体上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隆裕长得不够漂亮,当年在选后妃之时,光绪就没有相中这位表姐,自然是说明这一点;二是因为隆裕的特殊身份,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在光绪看来,这位表姐是太后安排在自己身边的卧底,专门来监视他的一行一言,无疑徒增对她的几分怨恨;还有就是人们普遍认为隆裕心胸狭窄,是个十足昏庸愚蠢,爱告黑状,精于攻心的妒妇。此番种种,除了隆裕确实不是美人和慈禧内侄女身份外,其他皆无可考的凭证。

不管怎样,光绪与隆裕之间,事实上的夫妻名分虽存,但情薄意寡。没有皇帝的宠爱,对隆裕来说已是极大不幸,更让她心灰意冷的是想从姑姑那里获得亲情也是望穿秋水。隆裕之所以能进宫,是因为慈禧太后一手主导的,但自隆裕进宫以来,慈禧似乎并不喜欢这个侄女。对隆裕来说,慈禧的要求异常严格,据叶赫那拉•根正回忆,其爷爷即隆裕的弟弟在任御前侍卫之时,曾和隆裕有过单独会面,姐姐曾伤心地跟他说:“我虽然贵为皇后,但总是得处处小心谨慎,老太后比皇上对我还要严厉,稍微疏忽一点,我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隆裕的说法当然有点夸张,老太后慈禧怎么可能会要她的命呢?不仅不会要她命,而且还会保护她,极力维护其后位的。就算慈禧对其要求非常严格,那还是希望侄女能够和她一样,将来能够独当大任,所以每当隆裕表现差劲之际就会觉得很恼火,在一次慈禧命人杖责珍妃之时,隆裕当场吓晕,这一表现令慈禧非常失望。

在没有爱情和亲情的深宫,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将如何度过漫漫的长夜呢?隆裕面对两情相悦的珍妃和光绪,又不得不处处讨好慈禧,同时还有同治帝留下的后妃,个个都不是省油灯,处处是危机四伏。但隆裕有个信念,就是没有爱情,至少要保住后位。正如她曾对自己弟弟所说的:“很多人对我这个皇后位置,心存忌恨,恨不得我能早死。而我在这个宫里还剩什么啊?唯一能让我堂堂正正维持我自己尊严的就是这个位置了。可还是有人要打击我,想把我从这个位置上赶下去,我现在的主要任务,也是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保住我的位置,否则我就什么都不是。”

珍妃死后,威胁隆裕后位的不再是珍妃,而是她的姑姑慈禧,在帝党和后党纷争之时,慈禧太后欲废掉光绪皇帝,如此的话则隆裕的后位自然不保。好在有惊无险,经庚子之乱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反对慈禧废帝,而使光绪能安然坐着虚君。隆裕在慈禧和光绪的阴影之下度过了漫长的20载。

从后宫走到历史的前台

1908年的初冬,大清帝国最重要的人物,光绪和慈禧先后染病,而且似乎病得很严重。垂垂老去的慈禧,虽已是面容消瘦,但仍然是这个王朝说一不二的人物。慈禧自知命不久矣,于11月13日召集重臣讨论有关身后接班人的问题。事实上,在这个老太婆心里早就打算好,只不过走个过场而已。但对隆裕而言,曾经一度风平浪静的心又悬了起来。

本来隆裕接班皇太后是顺理成章的事,只不过当年同治皇帝死的时候,老佛爷让年仅4岁的光绪接班,首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为平抚皇室内外的不满,慈禧曾承诺光绪的儿子将继承同治,兼祧光绪。让慈禧没有想到的是,光绪也没有子嗣,只能从近支贵族选择一人人承大统,承继同治是肯定的,但是否兼祧光绪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慈禧对光绪没有好感,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因而慈禧会不会同意兼祧就存在悬念。如果,新皇不兼祧光绪,那么光绪皇帝的皇后就不能上位成为太后,这对隆裕皇后来说是极度不利的。

果不其然,慈禧太后初只提让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为大阿哥,作为储君,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承继同治帝。在侧的军机大臣奕勖、世续及张之洞等都提议新君应兼光绪皇帝之祧。尤以奕勖,坚请太后在谕旨中应加入“兼祧大行皇帝”一语,太后听了,默不作声,脸上颇有怒容。奕勖跪地力请,磕头不已,太后才点头应允,于是始传出醇王监国之谕。

既然,新皇帝兼光绪皇帝之祧,隆裕成为太后也就非常自然,但慈禧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女不是一个呼风唤雨之人,也不可能挑起军政大权,仿效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在发布载沣做摄政王之时,还是没有提及这位皇后的晋级问题。直至11月15日,慈禧明知不久于人世,才发布最后一道谕旨,要摄政王载沣凡遇军国大事必须向皇太后请示,这是隆裕后来顺利成为太后的法宝。

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宣布明年为宣统元年,尊隆裕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隆裕终于从深宫之中走出,走上历史的前台,虽无军政大权,但按慈禧的遗命,小叔子载沣在许多大事上必须要听听她的意见。入宫20载,既没有得到丈夫的爱,也没有姑姑的关照,在他们双双离去之时,却又要她把偌大的家园守住,隆裕甘心情愿嘛!她又该怎么办呢?

隆裕不善于巴结于人,所以朋友圈不多,自当了太后,时有秉裁军国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这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因此,当载沣树威立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小叔子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勖,这个庆亲王因得慈禧太后的恩宠,受封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爷,在朝中权力很大,与练兵起家的袁世凯互沣决定进行有限的抵制,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想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这一下,载沣被惹火,虽然他也答应让两人同时当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载沣虽没明说,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让她不要越位。经此一遭,本来就没什么实权的隆裕,从此就很少直接出面干涉载沣,对于幼帝只能尽母亲的责任,而对这个国家她已是有心无力。

亲手签下退位诏书

1911年的春夏之交,大清帝国乌云密布,先是摄政王载沣推出的“皇族内阁”,令立宪派感到失望,紧接是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干路国有”政策,让川省民众群情激愤,继有川督赵尔丰残杀请愿百姓,而至点燃革命的导火线。武昌的一声炮响,大清帝国立即陷入全面的危机。

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本来应该是摄政王载沣苦心建立起来的亲贵集团发挥作用的时候,但这群平时威风八面的王爷、大臣们没有一个敢于挺身而出。只有那个陆军大臣荫昌勉强带着部分北洋新军前往武昌镇压,可是他还没有到前线,就发现这支军队根本指挥不动,只得如实汇报给了载沣。无奈的载沣,只得向隆裕太后建议起用那个曾经被罢黜的袁世凯,可是袁世凯并不买账,推三推四,意在获取更大权力。

12月6日,被逼无奈的摄政王载沣只得将大印交给隆裕,只身退回醇亲王府邸。载沣撂挑子跑路,让隆裕太后一下子变成孤家寡人,这意味着隆裕太后、宣统小皇帝失去了手中唯一可以信赖的救命稻草。那个新任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虽然表面宣称“某为大清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欲使余欺侮孤儿寡妇,为万世所唾骂,余不为也!”但外人清楚袁世凯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束手无策的隆裕,手中既无军权、财权和政权,也没有可用之才,只能将赌注压在袁氏的身上。

很显然,在政治方面,隆裕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隆裕本来就不是一个会玩弄权术之人,且久居深宫,要说处理宫闱矛盾倒有点经验,而对于这样一件关系国运的大事,只能听凭袁世凯的摆布。当袁世凯告诉她,南方革命党人和她谈判,退位共和之时,隆裕垂泪说“汝看着如何办,即如何办。无论大局如何,我断不怨汝。即皇上长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看样子,此时的隆裕已是心力交瘁,也打算撂挑子了。

在隆裕太后全面放松戒心之下,袁世凯采用拥兵自重和两面夹击的方法,一方面向隆裕太后要权要钱,一方面坐下来和南方革命党人谈判。因为,对袁世凯来说拼死捍卫大清,最多也只能换来内阁总理大臣的高位,而一旦共和了,革命党人开出的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则将是开万世的基业,这远远比作奴才更有吸引力。

袁世凯开始加紧逼宫,并向隆裕表示会为清王室向革命党人要求一个体面的下台方式,这就是后来袁世凯与革命党人所议的《优待清室条件》。1月16日,袁世凯联合内廷的大臣向隆裕太后上书,请求退位,并不无威胁地暗示,如果不退位将有性命之忧,吓得隆裕太后哭着说:“皇上还小,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两人的性命。”

在袁世凯的步步进逼之下,1月17日、18日和19日隆裕太后在太和殿连续3天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皇帝去留问题,以及南方革命党人提供的优待条件,参加者均是清廷的亲王与贵族。

会上有人反对退位,认为民军不可怕,反对退位搞共和,但更多人都是默不作声,隆裕一直焦虑,难下决断。不日,坚决反对皇帝退位的宗社党首领良弼遇刺身亡,这使隆裕的抵抗信念彻底崩溃,只得选择退位一条道路。

但为大清皇室的颜面,隆裕向袁世凯提出3个条件,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10字;第二,不提“逊位”两字;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隆裕的这3点要求,其实是想为将来满族东山再起留下后路。在袁世凯应允之后,隆裕才最终答应皇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一天,文武大官像往常一样,头戴翎顶,衣冠楚楚,冠带一新,来到乾清宫外候驾。领班大臣不是阁揆袁世凯,而是他的代表外交大臣胡惟德,一同在侧的包括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邮传部大臣梁士诒等数十人。

不多时,隆裕太后在两名太监的引领下,牵着6岁的溥仪来到大殿,慢慢坐上宝座。隆裕太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垂帘,大臣们也没有像往常一样行叩首之礼,而只是向太后和皇上三鞠躬,这就算行过礼。紧接着,领班大臣胡惟德代表袁世凯向隆裕告假,随后即由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递给隆裕。隆裕看了诏书几行,已是泪如雨下,心里不免难过,大清国200多年的江山难道要断送在我手中吗?隆裕已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由小声呜咽变成了号啕大哭,朝堂之上的一干大臣也被这凄凉的气氛带动,也不禁潸然泪下,作为袁世凯铁定的支持者胡惟德、赵秉钧也不免干嚎了几声。

但胡惟德心里清楚,今天必须要得到退位诏书,但见太后只顾伤心,难免怕有变化,遂擦了擦眼泪,从衣袖中拿出了一份电报,向隆裕报告说,南方革命党人发来一封急电,说本朝若不在15点之前颁布退位诏书,即取消皇室优待条件。听到此,隆裕打起精神,吩咐内务府大臣世续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在诏书用印,隆裕终于在宣布清王朝的死亡证明书签了字。

随即按照程序,由太后将诏书颁给胡惟德,由胡惟德宣读退位诏书的内容。念毕,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就结束了。隆裕太后,由于过度悲伤,差点摔倒,幸好有太监搀扶回到后宫。

瞬间,一个王朝寿终正寝,曾经的荣光、曾经的争斗就此定格,一切俱往矣!

隆裕太后自颁布退位诏书之后,虽然许多人对她的这一行为大加赞赏。但作为帝国的女主人,是她把整个大清帝国断送,心中不免愧疚,这是可想而知,无论如何她也不可能坦然释怀的。因此,退位后,她幽居深宫,再也没有勇气去面对将来的生活,长期的忧郁,使得隆裕形销骨立,到1913年2月22日这位生在乱世之中,夹在姑姑与丈夫之间难以自处的悲情皇后戚戚离世。

纵观隆裕的一生,少时被冷清宫20载,虽贵为皇后,地位却无足轻重。晚近,与小叔子共政,却又逢乱世,结果小叔子跑路,留下她孤儿寡母,任凭袁世凯摆布。最后,为保全皇室签下退位诏书,终结了大清王朝。不管怎么说,在关键时刻,她顺势而为,于民于国均为有利,而至于有人指责她应为大清朝灭亡承担责任之说,似有不公,“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责任编辑: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