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娱乐 > “舌尖”难以承受之重

“舌尖”难以承受之重

新华网2014年05月20日10:21分类:娱乐

核心提示:不是说纪录片不能讲故事,也不是说谈美食就不能讲亲情,但贵在真实自然。如果纪录片不真实,那就成了虚构,那么也就难以让人触景生情,感染人心。

魏英杰 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同时也陷入一场舆论风波之中。许多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镜头、桥段、语言等纷纷提出质疑。总导演陈晓卿近日一度关闭个人微博的评论。

在第二季中,画面更多地转向讲故事,对美食的讲述显得琐碎不堪。有网友抱怨:“生活已经很苦逼了,为何还要在一档美食节目里受教育?” 还有网友调侃道:“就是搞不清楚好好的人文节目,为什么要插进那些15秒食物广告?”

更让人诟病的是,节目部分地方的真实性存疑。从《舌尖2》第一集播出后,相关质疑就没有停歇过。如在第一集《脚步》中“爬树取蜜”的拍摄手法,刚播出就被质疑涉嫌抄袭自BBC的《人类星球》,网友还附上了比对图。对此,节目有关负责人轻松地表示,这不是抄袭,是“致敬”。

但接下来就不妙了。同样是这个桥段,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发现:小伙子前后爬的竟然不是一棵树!他指出:“当视频里说‘40米高没有任何保护’的时候,这孩子离地不会超过2米。”分集导演李勇解释:爬40米高树取蜂蜜确为真事,只是因安全考虑,为保护拍摄对象才“换树”进行拍摄。

这个理由未免太牵强了,估计在高处筑巢的蜜蜂都难以表示同意。你说“确有其事”,那应该展示给大伙儿看才对。这是拍纪录片,又不是拍电影,怎么可以这么移花接木?这样做也可以的话,节目文宣资料所夸耀的,为拍摄《舌尖2》节目组历时一年,行程40万公里,拍摄两百多个场地,难道就是为了寻找一棵能够保护拍摄对象的树?何况,哪怕导演陈述的理由成立,按照相关职业准则,这里是不是该打上字幕说明?

接下来几集,不少地方也受到网友的批评和质疑。透过《舌尖2》被披露的种种不实细节,让人看到的不是美食,也不是故事,而是一群所谓职业人士为制造一个“美丽谎言”而犯下了一个又一个专业性错误。《舌尖2》想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快感,揭开这层纱布,人们看到的却是浮躁与虚夸,可能还有一点装的成分。

为什么《舌尖2》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主创人员的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舌尖2》被赋予了过于宏大的主题叙事,这成为节目难以承受之重,导致了美食的彻底沦陷。在这档节目中,美食成了主旋律的伴奏,家国叙事的陪衬。正因如此,“爬树取蜜”沦为兄弟亲情的见证,一坛鱼酱成了留守儿童与远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一碗红烧肉寄托了全家人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这且不说,节目选取的各地美食,已成为网购商家的最佳广告代言。

不是说纪录片不能讲故事,也不是说谈美食就不能讲亲情,但贵在真实自然,不穿帮。如果纪录片不真实,那就成了虚构,如果讲故事不真诚,那就成了欺骗,那么也就难以让人触景生情,感染人心。

还可看到,主创人员极力想渲染的这个“美食中国”,恰是正在逐渐沦陷的“传统中国”。所谓美食,食材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食材,美食大师也只能对“锅”兴叹。但从《舌尖2》中,分明让人看到的是传统食材越来越珍稀,传统技艺也在逐渐消失。收拾山东煎饼还要“重起炉灶”,证明眼下没多少人这么做了。渔网撒下20小时后仍颗粒无收,展示了海洋鱼类资源枯竭的景象。还有,抓一只爬岩鱼都那么费事,也生动表明了鱼酱之不易得。

传统乡村是传统美食的衍生地,但随着乡村沦陷,以及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极度扩张,很多美食正在成为美丽传说。这是主创人员无力回天的地方。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意思。如果说《舌尖》系列有什么贡献,就是不经意地把这一切纪录了下来。但也因为这样,出现虚构情节更让人难以容忍。

总导演陈晓卿曾笑着告诉记者:“美食,大概是最没有争议的话题了。”事实证明,这不仅高估了《舌尖2》的制作水准,而且低估了吃货们的审美能力。不否认《舌尖》系列是中国目前较好的纪录片,但如果连这部被誉为“不逊于BBC的纪录片”的节目,都难以避免功利化、不尊重职业道德的创作手法,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岂不更让人担忧?

《舌尖2》既让人看到了传统美食的沦陷,也让人看到了职业道德的沦败,只不过,后者原本可以避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责任编辑: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