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社会文化 > 《客从何处来》:打捞有温度的私家历史

《客从何处来》:打捞有温度的私家历史

国际先驱导报2014年05月06日10:00分类:社会文化

核心提示:央视打造的明星真人秀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的播出,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私家历史感兴趣。“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

22:30在央视一套播出,自5月8日起每周四12:30在央视二套重播)

“这是一份死亡名单,他们都是您的亲人,他们几乎死于一夜之间。”

2013年12月5日21点02分,刚刚参加完活动的历史学家易中天在宾馆收到一份奇怪的传真。上面有一长串名单,253人绝大多数都姓易,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1岁,令人震撼的是他们的生命都终结于同一个日子:1939年9月23日。

4月27日晚,央视打造的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就在这份意外的易氏家族“死亡名单”和难解之谜中拉开序幕。易中天也是在名单的“引诱”下开始踏上探寻家族秘密之路——他在历史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奔波于世代祖先的故土,用18天时间走了10个城市,还去了一趟越南,一步一步地去碰触家族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伤痕。

踏上这次“寻根之旅”的,还有演员陈冲、收藏家马未都、演艺明星曾宝仪和主持人阿丘。他们沿着家族的脉络,足迹走遍数十个地方,探寻家族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尘封往事。在无数次追问、寻访、感慨、惊喜或悲怆的背后,去面对和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拷问心灵的终极问题。

历史正在等着你

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的祖先们是怎么逃过这一劫的?

在踏上“寻根之旅”之前,对于自己家族的历史,熟读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易中天从来没有去挖掘过,“2008年,我父亲想去看祖母的坟,我曾动过这个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直到去年冬天,《客从何处来》节目组找到他,他才第一次真正地面对自己未知的家族秘密。他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你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着落的人,一个悬在半空的人”。

营田、涟源、浏阳、武汉、北京……易中天没想到自己的“寻根之旅”以战争开始。1939年9月23日凌晨3点,日军偷袭营田镇——易家当年的言馨堂所在之地,并制造了“营田惨案”。

有人曾说,75年前的那场灭顶之灾易中天家那一支之所以幸免于难,是因为易家有做官的长辈提前得到了“情报”,易中天表示“不可能”。这次寻根之旅为他揭开了谜底。

“半夜,我们言馨堂扎了一个团部,一个农民来报信说日本人登陆了,当时团部不相信说是造谣,还打了那个人一顿。我们二爷爷是搞军事的,他听到后就把大家都叫醒,叫大家什么都不要拿、赶快跑。”易中天的姑姑说。那一晚,二爷爷用箩筐挑着两个小孩,带着三十多口人匆匆忙忙地逃走了。走了十里路,日军投下炸弹,言馨堂没了。

最让易中天感到意外的是,事件中的二爷爷是清末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但在营田惨案发生时,他却是一介平民,既无一官半职,更无一兵一卒。他甚至不知道,坐在飞机上指挥作战、下令将炸弹投在易家屋顶上的人,正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比他晚三届毕业的师弟冈村宁次。

为了追寻祖先的足迹,他还来到离家只有一步之遥的湖北省图书馆老馆。小时候,他常常在那里读书,却不知道自己太爷爷的书就收藏在那里。“当我在图书馆翻阅那些泛黄的档案,当我在昏暗的灯光下听专家讲那过去的故事,当我在寒冷的香山寻访母亲的足迹,当我在古城墙下遥想祖宗的音容,忽然觉得历史原来是可触摸的。只是我们太不在意。”易中天感慨道。

与易中天一样,差不多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族历史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疑问和好奇。收藏家马未都不知道当年父亲何以离家参军,母亲家族来自何方,后来又为什么扎根北京;陈冲“外公自杀之谜”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结;阿丘则一直在纠结母亲到底姓什么?自己的外公和外婆是不是叛徒?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问题,很多历史都在等着你,只不过你没开口问,只不过你没有留意它。”《客从何处来》制片人李伦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

这一节目的制作团队来自当年《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后来还创办了《社会记录》、《24小时》和《看见》。李伦坦言,早在做《24小时》时就想做“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题材的东西,直到两年前有了现在节目的构想。

“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可能就在我们的血脉里,经过传承、凝结、汇集最后成为了现在所谓的精神家园。”李伦自问自答道。

寻根,有时也是一种冒险

事实上,寻根是整个人类的本能。早在2004年,英国BBC就曾推出系列电视片《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觉得你是谁?)》。嘉宾有《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也有英剧《神探夏洛克》中饰演“华生”的马丁·弗瑞曼——普通观众跟着他一起,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其曾祖父母都是盲人音乐家,而且各自有三次婚姻,人生精彩。

而在国内,2011年齐邦媛的《巨河流》曾掀起了一股家族记忆史的热潮。后来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张充和的《天涯晚笛》、亮轩的《飘零一家》等一批记录平民往事的私家历史闯入中国人的视野。

李伦不愿意把《客从何处来》归在某一个类型里,“它是一个什么节目,特别难去说。一个严肃的历史节目?或者说是一个现在特时髦的明星真人秀?都不是,是一个结合体。有意思也就有意思在这儿,内容具有严肃性,形式上又带有戏剧性和流行性。”

去年4月,在经过一番调研和论证之后,节目组一边接洽名人、明星,一边寻找国内外各种历史学家。一开始接触就直接把节目规则告知嘉宾,嘉宾同意后才开始去探寻家族历史。一方面需要嘉宾有寻根问祖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家属愿意配合,再加上还必须有足够丰富的家族故事,最终能够满足条件的嘉宾寥寥无几。

“国外的制片人,一般开拍之前已经透彻了解嘉宾家族的历史,可以掌控寻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只能边寻找边拍,规避档案资料缺失的短处,加大纪实纪录片的使用。”李伦说。

这就需要嘉宾必须诚实,以及有面对历史的勇气和对人性的理解力,因为他们面对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时的即时反应、表情都会真实地记录在镜头里。

阿丘就坦承“它不是一次旅程,它更接近是一次冒险,一次在历史中的冒险。”他曾经通过亲戚之口隐约听说外公是“叛徒”,1950年在马来西亚和外婆一起被抓走,“一刀一刀被割死了”。但外公到底背叛了谁,又是被谁抓走杀掉,他一无所知,母亲也对此讳莫如深。一旦走进了这次旅程,就无法预料将会遭遇什么,欢喜或悲伤,荣耀或耻辱。“祖辈和我们的纽带,只是血缘,他们的荣与耻,并没有传承下来,逃避和装聋作哑没有用,毕竟我们的生命由他们而来,只能勇敢地面对,坦然地担当。”阿丘说。

私家历史的人性张力

节目播出前,李伦曾告诉老搭档柴静,“以前我们做新闻,讲究找到当事人在事件中的生活逻辑,做历史也一样,如果把历史人物送回他自己的时空,找到属于他的选择逻辑,好恶起点,历史就化成了人的经验,可以感知理解”。

在大历史面前,私家历史显得格外渺小,甚至常常让人感叹“无能为力”。但正是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一点一点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发生交叉、碰撞时,方能感受和触摸到那种人性的张力。

就像马未都,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父亲当年从岛上离家出走是源于一次“爆炸事件”。父亲生长在山东荣成镆铘岛,家族世代捕鱼为生。到马未都的爷爷这一代有了些积蓄,于是举全家之力供他的父亲读书——他也是当时马家唯一一位读书人。

“那是1944年,海上漂来一个大铁疙瘩,全村人都跑来看热闹,一个铁匠看中这块好铁,拿锤子一砸,一声巨响血肉飞溅,一下死了七十多口人,半个村子都没了,其中包括马未都父亲的三弟。”负责制作马未都那集的节目编导朱凌卿告诉记者。

后来,朱凌卿找人去日本防务厅档案馆查资料,分析出最大的可能是1943年日本在济州岛附近布置的6000颗水雷中,可能有一颗随着洋流漂到了镆铘岛。正是在这起躲藏在大历史角落的小事故后,父亲一人偷偷从岛上离开并由此改变了自己和马家的命运。

“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历史,是上下五千年唐宋元明清这些宏大的东西。做了这片子,发现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家中的历史都非常丰满,有血有肉,比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有意思得多。”朱凌卿在中学时一直是班里的历史课代表,做完节目后他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他还专门去调查了自己的家族史——外公的父亲解放前是合肥的青帮头子、警察局长。

“这些有温度的历史给你尊严但让你不轻慢,它可以给你勇气,但也时时提醒你不鲁莽,它告诉你要勤勉同时也告诫你不要急躁。”在李伦看来,如果节目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自我反思便是它的价值所在,“比如说,我们要理解‘叛徒’这个词,这是一个概念,但是当这个叛徒是你的亲人时,你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这个概念就让你重新认识这个词,并可能影响到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

他说,就像曾宝仪说的那样,“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对他们说‘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那么它就圆满了。

[责任编辑: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