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生活 > 娱乐 社会 > 香港炒楼一族的“负资产”梦魇

香港炒楼一族的“负资产”梦魇

中国证券报2010年11月24日10:03分类:娱乐 社会

核心提示:所谓负资产,是指那些楼价跌破业主仍未偿还的贷款金额、“楼不抵债”的住宅。在老许这一辈香港人的心中,负资产梦魇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幸亏我那套房子上个月已经卖掉了,还是落袋为安好。”看到“额外印花税”出台的消息,香港人老许为自己几个月前的英明决策庆幸不已,“短短一年,赚了50%,已经很好了,不要盲目追高,小心弄成负资产。”

  所谓负资产,是指那些楼价跌破业主仍未偿还的贷款金额、“楼不抵债”的住宅。在老许这一辈香港人的心中,负资产梦魇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老许清楚地记得,在1997年的火热楼市中,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炒楼,他也首付三成向银行贷款350万港元买下了一套两居室的高级公寓。不料1998年的金融风暴令香港股市和楼市全线暴跌,他的房子跌去了一半,很快就只值250万港元了,自己还欠银行300多万港元,沦为负资产一族。

  接下来的几年,香港楼市持续低迷,租房市场也不景气。除了每个月向银行还贷2万多港元,加上物业费、政府征收的各项费用,老许每月在这套房子上的开支接近3万港元,但出租收来的租金却只有不到2万港元,也就是说,老许每月要倒贴1万港元供养这套他从未享受过的公寓。为了供楼,老徐上班格外认真,每天早去晚归,唯恐自己成为裁员令下的一员。家里的各项开支都厉行节约,老许夫妇天天买菜在家做饭,基本不出去用餐,以往每年一次的全家旅游也取消了。好不容易熬到了2007年,老许的物业也只是涨回到了当年的原价,老许赶紧卖掉了房子,还清了银行贷款,看着拿到手的支票他真是哭笑不得,“这十年算是白忙活了。”自此之后,老许已经好几年不敢碰房地产,直到去年银行的按揭利息已经低到1%的时候,他才挑中了一处租可抵供的房子来投资。“安全第一”成了老许时刻谨记的投资法则。

  老许的故事在香港颇有代表性。1997年金融风暴过后,香港楼市连跌6年,最高跌幅达到70%,造成了10多万负资产家庭。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显示,香港负资产问题最严重时,负资产按揭涉及金额1650亿港元,香港银行不得不为此承担360亿港元的坏账风险。

  在1998年至2003年的香港经济衰退期,减薪裁员风起,一些失业或大幅减薪的业主因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只好自行申请破产,为此跳楼自杀者也频频见诸报端。一些走投无路的业主甚至铤而走险,靠高息的信用卡透支来渡过难关。

  到2003年的6月,香港所有按揭的22%都成为负资产。不仅老许这样的平民沦为负资产一族,当年香港许多明星和高管都曾饱受负资产折磨。当中最著名的负资产者,莫过于炒作多个豪宅的艺人钟镇涛,在煎熬了近五年以后,终于在2002年支撑不下去了,申请破产。歌星王菲曾于1997年11月在楼市高峰期购入总价4800万港元的豪宅,直到前不久才勉强“解套”,以4580万港元卖出,不算利息支出,这13年的投资让她一共赔了220万港元。正如《信报》著名专栏作家曹仁超所言:“在通货膨胀期,供楼是享受,因为楼价不断冒升,供楼供得好开心;但在通货紧缩期,供楼却如寒天饮雪水,点滴在心头。”

  2003年,面对不断下跌的香港房地产市场,特区政府不得不“出招”:停止卖地、暂停铁路土地招标、限建公屋、停售停建居屋、增置业贷款、停止混合发展计划、放宽租住权管制和放宽炒楼等措施。在多重政策推动下,地少人多的香港近几年才逐渐走出了负资产阴影。

  看着如今香港楼市重新刮起1997年一样的炒风,王冬胜的经验之谈是买楼一定要量力而行,要预期楼价下跌后自己仍有供楼的能力,即使卖不出去,也有能力自住。

【责任编辑:张韵】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